住著自家白墻黑瓦的徽派小樓、用著干凈方便的自來水、從平坦開闊的盤山公路上開車進城——龍山村的村民們總會談論起村支書老胡:“如果不當我們村支書,他早就成千萬富翁啰!”而老胡只憨憨一笑,說:“修了路,大家都能成富翁!”
龍山村坐落在地處安徽省蕪湖、銅陵、池州三市交會處的南陵縣西南角的山坳里,喀斯特地貌將他們世世代代隔絕在這個封閉的世界里,村民世代以在山石夾縫中耕種旱地為生。上世紀90年代,村民的口糧都不夠吃,只能靠著政府救濟,每一兩個月才能下山在崎嶇的山路上攀行幾十里運米、買鹽。當地盛產一種叫“鳳丹”的藥材,卻也只能“守著金娃娃熬著窮日子”。
要修路!
1996年,遠近聞名的“萬元戶”胡太平被選為村委會委員。他上任的第一個念頭就是修路。“我們這是石頭山,想在山上鑿個洞都要費好大事,就靠村里自己干。怎么可能修成路呢?”村民們不相信,家人不理解,可是老胡就是一句話:“一定得修路!”
沒有錢,他從政府爭取、請求做生意的老鄉捐助等方式,燕子銜泥般地一筆筆湊;村里的青壯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他就拉著村干部和幾名村民組成施工隊,自己帶頭拿著風鉆,用安全繩將自己吊在半山腰鉆巖筑路……這個原本十分精明的商人,成了大家伙眼中有點“迂拙”的“愚公”。
村民張關新還記得,有一次放炮炸山,爆破點旁邊還有一輛車子沒有及時開走,胡太平居然不顧一切地沖上去,從洞眼里拔出已經點燃的雷管引線,一把掐滅。
“為了修路,他都不要命了!”村民們說。然而胡太平說:“大家伙都指望我帶他們過上好日子,我不能叫老鄉們再受罪了。”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年販賣“鳳丹”,肩挑藥材,走在崎嶇狹窄的山路上,旁邊就是陡峭的懸崖,這樣的路要走一個多小時才能看到馬路,而100多斤的藥材也不過賺個幾十元,一年累死累活也就掙個一兩萬元。
一年后,一條開闊的盤山公路在龍山鋪開。通路那天,胡太平喝醉了。從1996年擔任村干部,到1999年擔任村委會主任,再到2002年擔任村支書至今,胡太平共爭取資金340萬元,先后修建四條水泥路、三條砂石路,建成龍山村環形公路網,通車里程22公里,村民出行不再難了。不少老百姓將土產運到山外去賣,日子開始慢慢好起來了。
然而,看著村民們期盼的眼神,胡太平說:“龍山村光滿足溫飽怎么夠?”
要致富!
胡太平發現,龍山村出產的“鳳丹”雖然質量上乘,可多年沿襲的家庭散種模式,加之信息閉塞,村民們難以依靠這種優質藥材致富。
胡太平決心開辟一條“致富路”。
憑借曾經從事藥材經營積累的人脈,他三上河南,聯系當地制藥公司的高管。為了省錢,他挑最便宜的旅館住、吃最簡單的便餐。最終,優質的藥材質量和胡太平的誠意打動了河南一家大型制藥公司,一項藥材規模化種植項目落戶龍山。龍山村和該公司簽訂千畝藥材生產基地協議,實行訂單農業,“公司+農戶”模式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當年,全村年“鳳丹”種植收益超過200萬元。
“以前不僅價格低,還經常賣不出去,白白爛在家里。”在自家院子里,村民孫彩霞一邊熟練地掰著丹皮一邊告訴記者:“現在不僅不愁賣不掉,而且價格比市面上高好幾塊錢一斤,坐在家里就有人上門收。”
可胡太平卻早已不再是村里的“富翁”——有不少村民依靠藥材種植、銷售山產、開辦農家樂發了財,而當年與他一起販賣“鳳丹”的伙伴們更是有很多人都成了藥材行業的大老板,身價過億。胡太平卻依然拿著每個月千把塊錢的補貼。
“我就是舍不得村里哦!”這個周日胡太平依舊在幾個村民組里來回轉悠,查查正在修的砂石路質量怎么樣、看看要搞的農家樂建成了啥樣,他說:“這些年做了這些事,值!”(鮑曉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