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樹,象征著齊心協力的團結,也象征著我們的事業必定能生機勃發、欣欣向榮
在陜西延安吳起縣,有一棵百年樹齡的杜梨樹。193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這棵樹下進行了一次戰前動員,之后就在樹下休息,等待戰果,“切尾巴戰役”就此打響了。
何為“切尾巴”?歷經千辛萬苦的中央紅軍初抵吳起時,一支2000多人的國民黨騎兵緊追而來,如同一條甩不掉的尾巴,打算利用紅軍行軍疲勞發動襲擊。危急時刻,毛澤東同志召開軍事會議,決心全殲尾隨之敵,一個為敵人布好的“口袋”隨即展開。經過激烈戰斗,尾巴被成功切除,中央紅軍結束了長征中的最后一戰,這也是進入陜北根據地的第一個大勝仗。可以說,“切尾巴”,切除的是隱患,奠定的是根據地發展的基礎。
1935年10月,陜西吳起陸陸續續迎來了很多紅軍戰士。行軍做飯的鍋不夠用,紅軍戰士向村民張憲杰借了一口水缸和一個瓷盆,不料燒飯時缸和盆燒裂,紅軍就賠了張憲杰兩塊銀元。這口“紅軍鍋”里盛下的是軍民魚水情。聽聞紅軍到來,吳起周圍的鄉親們送來了28000斤小米、蕎面,50多頭豬,270多只羊。歡迎紅軍、支援紅軍、擁戴紅軍,軍民心連心、共命運,讓紅軍隊伍有了強大而穩固的“大后方”。人心向背決定戰爭結果,勝利是軍民團結齊心奏響的壯麗樂章。
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戰無不勝。體現在每場戰斗中,勝負不只是戰術是否得當的技術問題,更是配合策應、戰略方向上的選擇問題。就像打仗“扎口袋”,倘若一側縱隊猛追猛打、另一側縱隊跑風漏氣,即便能消滅敵人也會付出不小代價。“切尾巴”之后,毛澤東同志給彭德懷寫了一首六言詩,“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把最后一句改成了“唯我英勇紅軍”。正因為團結如一人,紅軍才能眾志成城,從勝利走向勝利。
一役探全局。長征路上,因為團結,懋功會師后,多數紅軍將士懂得“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自覺抵制張國燾的分裂行徑;因為團結,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將士一起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甘邊區的“圍剿”,“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因為團結,陜北紅軍將士始終沒有放棄根據地的斗爭,紅二十五軍先行抵達陜北后,為中央紅軍做向導,“即使我們3000人都犧牲了,也要把黨中央、四方面軍接過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是戰勝一切困難的強大力量,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如今,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實現偉大夢想,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只要“打好團結牌”,一切困難都會為成功讓路。
作為“切尾巴”戰役前線指揮所的那棵杜梨樹,如今依然生機勃發。這棵樹又被稱為“勝利樹”。合抱之樹,象征著齊心協力的團結,也象征著我們的事業必定能生機勃發、欣欣向榮。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