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埃及人開始用蘆葦稈作筆。大約到公元七世紀,蘆葦稈筆被來自羅馬的羽毛筆代替,直到十八世紀。在這漫長的千余年歷史長河中,西方讀書人一直使用著外形美觀的羽毛筆,顯得風度翩翩。而遠在萬里之遙的中國,人們則一直使用著用另一類動物毛制作的書寫工具——毛筆。如今,羽毛筆早已被西方人塵封于記憶的長河,可在中國已經使用了數千年的毛筆,依舊獨領風騷。毛筆,不僅記錄了先人的言行,還展示著妙味無窮的漢字書法藝術和氣韻生動的中國畫。換言之,離開毛筆,也就沒有了中國的書畫藝術?;茨衔渫醵粘估锏臉“迳铣霈F了墨書楚文字;墓中還出土若干數量的竹簡,竹簡上也有墨書楚文字。經多名古文字研究學者辨識、分析,一致認為這些墨書文字均為毛筆書寫。雖然大墓中尚未出土毛筆,但這一事實,為毛筆誕生歷史再添佐證。
《史記》中的“筆祖”蒙恬
秦朝大將軍蒙恬被全國各地毛筆制作人奉為行業始祖,蒙恬也一直被當作“筆祖”受人供奉?!妒酚洝分杏涊d的蒙恬故事,讀來蕩氣回腸。
距離山東臨沂市蒙陰縣西南十余里的聯城鎮,有個和恬村,這是蒙氏的祖居之地。到秦朝,蒙氏取得了巔峰榮耀。蒙恬的祖父蒙驁,早年投靠秦始皇的曾祖——秦昭襄王,又稱秦昭王。秦昭王南征北戰,使秦國疆域得到空前擴張。蒙驁在秦昭王手下,帶領秦兵先后攻打韓、趙、魏國。憑著戰績,官至上卿(類似于后世的丞相)。他的兒子蒙武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也成長為一名驍勇善戰的大將。他與秦國的另一名大將王翦聯手,在公元前223年攻打楚都壽春(今安徽壽縣),活捉楚王負芻,滅了楚國。
負芻被活捉之后,他的弟弟昌平君熊啟被立為楚王,退守江南,企圖借助長江天然屏障,伺機東山再起。
公元前222年,蒙武向南攻楚,昌平君兵敗自殺。與父親一樣,蒙武憑借戰功,晉升為內史。這是國都最高行政長官,可見秦王對蒙武的信任。蒙武在攻打楚國的一系列戰爭中,身邊一直帶著愛子蒙恬。無論是逐鹿中原,還是南下伐楚,蒙恬都表現出良好的軍事素養和優秀的行伍品質。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在秦統一六國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秦滅六國之后,蒙恬受秦始皇之命,親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成為秦國抵御匈奴的牢固屏障。后被中車府令趙高設計的“沙丘之謀”陷害。
那是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眾出巡,行至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時,突然病故。秦始皇臨死之前,命令身邊的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擬好遺詔,傳令公子扶蘇迅速從上郡回京都繼位,但趙高與李斯篡改秦始皇“遺詔”,迎立秦二世胡亥繼位;捏造公子扶蘇和大將蒙恬的種種罪狀,將他們賜死。最終,扶蘇悲壯自刎,蒙恬服毒自殺!
司馬遷《史記·蒙恬列傳》記此事頗詳,但關于蒙恬制筆,只字未提。可是,歷史上關于蒙恬制筆的記載和傳說確實不少。
傳說中的毛筆制作“鼻祖”
晉代張華(232-300)著《博物志》、崔豹著《古今注》都記載了蒙恬造筆的事。一個說蒙恬以狐貍毛為鋒毫、以兔毛為“副毛”——覆蓋在鋒毫四周;另一個說以枯木為管,鹿毛為鋒毫,羊毛為副毛。唐朝的韓愈則將毛筆當作人——毛穎,為之作傳,題目為《毛穎傳》,稱“毛穎”是蒙恬從南方中山帶回來的。
一個傳說流傳于世兩千多年,當然不是空穴來風。
當年蒙恬跟隨父親南征楚國時,曾來到現在的皖南中山——今宣城市涇縣青弋江邊。這里是楚越交界之地,群山連綿,林木蔥郁。為了震懾楚越山民,秦軍一邊真刀真槍大肆伐戮,一邊舉行大規模圍獵活動。而軍中這一切,每天都要寫成“戰報”,通過驛道速遞給秦始皇。
書寫“戰報”的毛筆,一直是比較簡單的形制:一根竹竿,一端被剖成四片,裂口中夾著動物毛。為了牢固起見,再用絲線將這些夾在筆頭的動物毛綁扎起來。寫幾個字,必須蘸一次墨?!皯饒蟆钡膬热菀欢啵@種書寫便顯得比較麻煩。一天,圍獵結束,三軍收兵,將士們帶著各自獵獲的“戰利品”回營。一個士兵提著一只黃鼠狼,長長的尾巴拖在地上,留下一道清晰的血痕。這讓蒙恬眼前一亮:這條尾巴,不就像一支“毛筆”嗎?
蒙恬吩咐士兵將黃鼠狼的皮扒下,擼下尾巴上的毫毛,清洗之后,綁扎在筆頭上,用來寫字。孰料狼毫中含有油脂,不吸墨,蒙恬將這支新創制的毛筆當作廢物,順手扔進軍帳外的石坑里。碰巧那是個石灰水坑,石灰水是一種堿性液體,不僅可以脫脂,還可以去腥、去污。它使原來硬戳戳的“狼毫”變成了柔軟的一束。把它扎在筆頭上蘸墨試寫,原來蘸墨一次,只能寫五六個字,而這種狼毫筆頭蘸墨一次,卻能書寫十幾個字!
蒙恬對毛筆的改制,還有一項重大貢獻,就是對毛筆形制的改變。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并反復琢磨、試驗,蒙恬一改“夾毫作頭”為“挖筆腔裝毫”。他將筆頭一端的竹管挖空,成為現代制筆藝人說的“筆腔”;把整理成束的筆毛,先用絲線捆扎好,成為一個“筆頭”;然后在“筆頭”的根部涂上一點黏性的膠液,再將這個“筆頭”納入筆腔。這樣,一個筆頭所含有的筆毛,比原來“夾毛”數量明顯增多,蘸墨后,蓄墨量也明顯增加。蘸墨一次,能連續書寫一二十個字。
蒙恬創新制成的這種毛筆,形制一直保持到兩千多年后的今天。盡管毛筆的制作工藝在不斷變化、完善,但這種形制的基本特點一直沒有改變。青弋江人制作筆桿時,至今仍然有“做筆腔”這一道工序。
武王墩楚墓墨書的“意義”
我們從考古發現的實物中,也能追尋出毛筆的制作演變過程。
1954年6月的一天,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修建學校宿舍時,發現一座戰國楚墓。墓中的一只木箱里出土了木梳、天平、砝碼、竹管等。竹管上附著泥土,洗凈后,發現竹管兩端是空的,管內有小木桿??脊湃藛T用修鐘表的小鑷子將小木桿夾出,發現是一支完好的毛筆——這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年齡最長的一支毛筆!帶泥的竹管,原來是個“筆套”。
出土的毛筆長18.5cm,直徑0.4cm,毫長2.5cm,為兔箭毛。制筆方法是:筆毛圍在細木桿的一端,然后以細絲纏扎,并黏涂漆膠,以助牢固。這支毛筆,現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成為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就已經有毛筆的鐵證。而蒙恬是秦朝人,于是有人對“蒙恬造筆”的歷史提出質疑。
1957年,河南信陽長臺關楚墓中,也發現一支毛筆,竹竿,筆毫是捆扎在筆桿一端的。長臺關楚墓年代是戰國中期,即公元前348年前后。
1987年,考古人員在湖北省荊門市十里鋪鎮王場村境內,對包山楚墓進行發掘,出土一支戴套的毛筆。筆桿非竹非木,而是蘆葦稈,又細又長。筆毫有尖鋒,毫根成束,由絲線扎緊,插在筆桿一端的孔眼中。這種形制很重要,它與蒙恬在筆端制作筆腔只一步之遙,而包山楚墓墓主下葬于公元前316年,比蒙恬要早100余年。
1975年,在湖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三支毛筆,竹竿,筆毛是裝在筆腔內的,與蒙恬制筆形制已完全一樣了。該墓墓主出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按正常情況判斷,墓主與蒙恬生活年代相近。
而今武王墩楚墓中出土的大量墨書文字,從字跡特點看,完全是毛筆書寫。如果該墓墓主為楚考烈王,那么,這與蒙恬誰先誰后呢?我們已經知道楚考烈王去世于公元前238年,而蒙恬被害是公元前210年,可見楚考烈王比蒙恬略早,他們幾乎是同時代人。
其實,將筆毛圍在筆桿一端、然后用絲線綁扎牢固的制筆方法,與在筆管一端挖有筆腔、將筆頭納入筆腔的制筆工藝,是完全不一樣的。唐朝人徐堅曾說過:“秦前亦有筆矣,恬更為之損益耳?!边@已明確說明蒙恬是毛筆制作的改良者,而不是說蒙恬之前沒有毛筆。
武王墩楚墓出土的大量墨書文字,至少是蒙恬生活的年代已誕生現代毛筆制作工藝的一個歷史佐證。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