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文化自信自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精神底蘊,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思想底氣。安徽作為文化強省,擁有眾多文學名家和優秀作品,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學地理名片,既是地方文化標識,也匯入了國家文化構成。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加強安徽文學地理學研究,可以展示安徽的文化精髓和精神標識,提升地方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進而堅定文化自信自強,推進文化強省建設。
文學地理名片具有提升文化凝聚力的效應
文學地理學凝聚著地方的自然、歷史和思想資源,是地方文化的重要名片。落實新時代國家文化戰略,推進安徽文化強省建設,應充分調動文化資源,釋放文學地理名片功能,在中國文學地理總篇章中融入安徽要素。
作為江淮大地上的一方沃土,安徽擁有鐘靈毓秀的自然景觀和地靈人杰的人文資源,催生出許多優秀的文學地理書寫,如“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等等,都是中國文學地圖中深入人心的安徽文學形象。安徽文學地理的話語和敘事形態,在中國文學地理中地位獨特,不僅標顯出安徽地方文化要素,更標舉出強烈的地方感和魅力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樹立文化自信自覺可以大大增強人民的文化歸屬感,有效匯聚民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持續的自信力和凝聚力。借助對地方文學地理名片的塑造與傳播,可以讓人們深刻理解和認識其中蘊含的優秀道德精神和人文精髓,提升民眾對本土文化的認知,進而形成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尊崇感。比如,省會合肥的文學地理名片“包公故里”享譽中外,在古往今來各種文藝作品中包公的清正廉潔形象,代表著公平正義的道德理想,始終激發著人們對包公及其精神的敬仰和熱愛,其凝聚人心的文化感染力不容小覷。
深入挖掘安徽文學地理名片的文化內涵
鼓勵各地充分調動和利用本地文學資源和力量,深入挖掘本土文學地理名片的文化內涵。系統開展安徽文學地理名片的整理與建設工作。面對紛繁復雜的地域文學資源和鮮活生動的文學現象,亟待開展系統有效的整理,如此才能塑造呈現出完整豐富的安徽文學地理名片,多維度展現安徽文化形象。在具體實踐中,一是加強數據資源建設。按照實際的地理空間分類,創建安徽文學地理數據庫,細致整理相關的文學現象和研究成果,充分發揮名片效應。二是加強實地文學場館的建設。比如,創建安徽文學館,或是對安徽名人館文學名人展陳區進行整合改造,推出文學專區,展示安徽文學地理學的各類成果和存在優勢。三是借助多種手段系統宣傳推介。比如,在公共汽車、軌道交通和飛機、高鐵等的公益廣告區域內,發布投放相關視頻、圖片等,提高安徽文學地理知名度。
自覺創造新時代的文學地理名片
提升文化的核心影響力和競爭力,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培養安徽文學地理的研究者、創作者、傳承者。各級黨政部門要加強與文化系統廣泛聯系,做好文藝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尤其要重視對網絡作家和自媒體作者等新創作群體的引導與扶持。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民間、深入群眾,在農村和城市空間中開展廣泛調研,積累創作素材,以文藝形式講好安徽故事,構建更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安徽文學地理。要發揚新時代文藝精神,堅持推陳出新,繁榮文藝創作,引領全省文藝界打造高質量的文學地理名篇佳作。
新時代新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并提出了“七個著力”的重要要求。當下,安徽文化建設事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廣大文學創作者和研究者應以打造優質地方文學地理名片為自覺追求,“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更好地續寫本土文學新的壯麗篇章,塑造地域文化形象。文化工作者要始終堅定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的根本立場不動搖,為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黃艷芬)
[作者單位:合肥學院環巢湖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本文系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AHSKY2020D147)成果]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