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文化

走讀江淮看文化|九曲淮河邊,再耍花鼓燈“十八番”

來源:安徽新聞網-安徽日報 2023-07-14作者:王鋒


2023年潁上第十六屆管子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的花鼓燈表演。本報通訊員 徐東升 沈云鵬 攝



潁上縣花鼓燈藝術團的孩子們在表演《管仲故里鬧花燈》。本報通訊員 戴文學 攝

國家級非遺、有“東方芭蕾”美譽的花鼓燈是流行于淮河流域的特色民間歌舞。淮河岸邊的潁上縣曾出過150多個燈班,是名副其實的“花鼓燈之鄉”。魯口鎮在20世紀90年代,花鼓燈藝人有200多人,是潁上花鼓燈藝術精髓的集中地。走入新時代,各村都有了文化站與文化廣場,魯口鎮再掀“敲鑼打鼓”的熱潮,傳承特色“舞藝”,九曲淮河長流水,醉了人們十八番(遍)。

老藝人“斗舞”

傳統的回響

潁上縣魯口鎮花鼓燈藝術起源于什么時期?筆者與花鼓燈國家級傳承人“一條繩”王傳先的堂弟王傳石,還有他的老搭檔宋洪蓮,以及新時代文化帶頭人杜家樹等進行了深入交流。我們從王傳石的介紹中推算,魯口鎮花鼓燈至少在1945年就已成熟定型并代代相承。魯口鎮花鼓燈藝術發源地應該是王臺子村(現在屬于何臺行政村),王傳先所在燈班成為其后續發展的源頭。

最初的花鼓燈藝術發起人已無從考證。作為傳承者,新中國成立后的代表性人物主要有唐佩金、王傳先等,都已經去世。王傳先是唐佩金的弟子,安徽十大花鼓燈藝人之一。他的藝名不少,傳得最廣的有三個:“小蜜蜂”——唱起來能夠聲傳三里;“小白鞋”——舞臺上穿著白鞋靈動自如;“一條繩”——跳起來身姿搖擺如細繩……這些藝名或者外號,都是從不同角度對王傳先精湛的藝術表演的肯定和贊揚。

關于“一條繩”的來歷,還有一個故事。當年農村各地挖溝修渠,縣鎮相幫,附近勞動力按照工期一起干活。干累了歇工的時候,大伙總想法子樂呵一下。當時鳳臺縣人跳起了花鼓燈,潁上縣村民自然不甘示弱,決定“斗舞”。王傳先在現場,在大家的吆喝聲中激情昂揚地跳起了魯口花鼓燈。鳳臺最能跳的花鼓燈手號稱“一條線”,潁上的王傳先則被稱為“一條繩”,藝名由此廣為傳誦。

目前來看,魯口鎮花鼓燈藝術現在的傳承人還比較多,主要有王傳石、宋洪蓮、王傳圖、葉廣友、顧永安、柏華明、朱占用、王林瑞、寇常學等。王傳石(鼓手)、宋洪蓮(跳手)與唐佩金、王傳先是老一輩傳承者——新中國成立后花鼓燈第一代傳人。王傳石與王傳先均師從唐佩金。王傳石、宋洪蓮年事已高,不再登臺表演。但隨著潁上縣花鼓燈成為非遺項目,讓這門鄉土藝術代代傳承下去,依然是老藝人的心愿。兩位老人經常到該鎮中心學校為孩子們口傳身教,也經常受邀到周邊鄉鎮現場指導教學。

十八番“舞藝”

藝術的獨創

魯口鎮花鼓燈藝術風格非常鮮明:灑脫奔放不失柔和,體式成段富有感染力,鼓點明朗突出,舞步歡快激越。為了塑造生動形象,演員經常“眉目傳情”。有些內容來源于生產生活,如上山步、拔泥步等;有些動作模仿動物,如春燕銜泥、釣蛤蟆等;有的故事來自神話傳說,如“二龍出水”等。王傳先有些表演動作,活靈活現而富于獨創性,比如顫肩,已成絕活。

魯口鎮花鼓燈藝術現在的人員配置同以前一樣,一般女演員叫“蘭花”,又叫“拉花”;男演員號稱“傘把子”,又稱“鼓架子”“花鼓橛子”。演出規模大小可分:大花場,演員在12人以上;小花場,演員在8人至12人之間。舞臺表演時一般有17個動作,24個套路。這些動作套路可以說環環相扣又相互獨立,甚至有時可以臨時變換相近動作。魯口鎮花鼓燈藝術形式內容多樣,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文場,以唱為主,道具多為傘、扇子、手帕等,樂器配以二胡、三胡、笛子、京胡等。在小有場里可以加弦子,即興演唱花鼓歌。一種是武場,主要是配打敲擊鼓、鑼、镲、鈸(或者小鑼)等四大件。武場以舞蹈為主,幾乎不唱,全部為跳躍、走步、翻騰、轉圈等動作。魯口鎮花鼓燈藝術打擊樂的配置比較豐富,一開始是無鼓譜的,鼓手基本上跟著師傅依樣畫葫蘆,跟著感覺走。后來在逐漸發展中由無鼓譜到老“十八番”再到新“十八番”,甚至發展到“二十三番”。

值得注意的是,魯口鎮鑼鼓十八番非常有特色。魯口鎮在淮河邊,“十八番”本是沿著淮河十八灣去敲鑼打鼓來唱跳,每過一灣敲一番(遍),而且不重樣。魯口鎮花鼓燈傳統鑼鼓十八番,后來又引申出:九曲淮河長流水,醉了人們十八番(遍)。鑼鼓是花鼓燈的靈魂,花鼓燈鑼鼓主要有開場鑼鼓十八番以及燈場鑼鼓長流水、兔子扒窩等。其中十八番是獨立演奏的鑼鼓,它不受舞蹈式燈歌演唱節奏的限制。傳統形式的花鼓燈,在演出之前為了吸引觀眾,鑼鼓班子一般要敲起鑼鼓,類似戲劇里的鬧臺鑼鼓之意。一是告知群眾有演出,二是提示演員即將開始演出。一直以來,十八番成了每個花鼓燈班必打的開場鑼鼓曲牌。

年輕人“耍起來”

推廣的熱潮

魯口鎮花鼓燈傳承基地,是當地政府為了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撥款專門建造的。它像學校體育館那樣高大寬敞,沒有復雜的設施,只要有鑼鼓有人,花鼓燈就跳起來了。這里既是當地花鼓燈愛好者的活動場地,也是魯口鎮民間花鼓燈藝術團的訓練場地。

場地中央,十幾名藝人在鑼鼓的律動中跳起來。她們著裝整齊,表情親切,動作剛柔并濟,隊形不斷變化。鎮中心學校老師王犇也帶領學生們趕過來,在歡快激越的鑼鼓聲中耍起來,人人精神抖擻,個個生龍活虎……

魯口鎮鑼鼓十八番原有十八段落,長的段落有幾句,短的段落只有一句。每段為一番,打三遍,接絞絲,然后再打下一番。這是老十八番,現在會的人很少,只有20人左右會打。1997年,魯口鎮藝人們在老十八番的基礎上,結合其他地方鑼鼓曲譜,改編成了現在的魯口鎮新十八番。和老十八番相比較,由十八番改為九番,打法沒有變,區別是從一打到九,再從九到一,名稱還是“十八番”,難度大大降低,推廣普及速度也大大加快。

近幾年,各個村都有了文化站與文化廣場,魯口鎮再次掀起了敲鑼打鼓的熱潮。魯口鎮中心學校鄉村少年宮也一直承擔著傳承非遺的光榮使命,每年都開設花鼓燈鑼鼓課程。魯口鎮花鼓燈藝術流傳地域已不限于魯口鎮本地,本地有中心學校花鼓燈培訓班和社團,各村隊有民間花鼓燈藝術團。近年來不斷輻射到周邊鄉鎮甚至更遠,比如在潁上縣南部有關屯、半崗等,東部有黃壩子,西部有六十鋪、三十鋪等。

目前,魯口鎮花鼓燈藝術表演有一定規模,好幾個村臺已建有花鼓燈隊(至少6個隊)。花鼓燈藝術表演內容豐富,包含了魯口子“三件寶”:既有花鼓燈,又有淮河鑼鼓,還有推劇。花鼓燈已成為國家級非遺,淮河鑼鼓、推劇也是省級非遺。

據介紹,魯口鎮花鼓燈藝術今后發展有兩條線:一是依托魯口鎮中心學校鄉村少年宮,建立非遺傳承基地,開展淮河鑼鼓教學和傳統花鼓燈教學;二是依托潁上縣民間文藝家協會魯口分會,開展民間傳承,每年在重大節假日舉辦文藝活動,促進花鼓燈藝術的傳承和保護。

融入當代

傳承者的努力

當然,花鼓燈藝術傳承中存在的問題也需要破解:在魯口迄今流傳的十八番鑼鼓曲譜之前,至少有三個老曲譜,好聽好看卻難度較大,目前面臨失傳,亟待搶救性保護。其中,一個是何臺村老十八番;一個是王樓村柏華明老師所會的老十八番曲譜;一個是南王臺村王林同收集整理的老曲譜。

令人感到慶幸和振奮的是,作為魯口鎮前任書記、現任魯口鎮花鼓燈藝術團顧問的葉廣友,挖掘了較為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已整理相對完好的鼓譜、曲譜,只待打印成冊,成為固化的花鼓燈文化藝術傳承。

此外,從發展態勢上來看,只有表演還是不行,需要進一步健全相應完整的資料,積極培養下一代傳承人。傳承的隊伍在不斷壯大,但是拔尖人才太少,真正沉下心來發揚光大這種文化藝術表演的人才相對不多。這一非遺表演藝術持續傳承關鍵在人,藝術之根深深扎進淮河邊群眾生活,才有生命力和群眾基礎。哪怕鄉村簡易的土戲臺,一番鑼鼓響,歌舞戲登臺,那種現場的儀式感、臺上臺下的互動感,自然散發出源自歷史文脈、民族美學的濃郁歡樂,寄寓淮河兒女的鄉情鄉愁、審美興趣,花鼓燈藝術才為人們所熱愛、珍視。營建扎根鄉土、蓬勃發展的花鼓燈藝術生態,培養造就能駕馭“花鼓歌兒滿天飛”的表演創作人才,這項傳承發展的基礎工作,仍然任重道遠。

音樂工作者也積極嘗試將本土元素融入當代歌曲創作。潁上音協時一林老師進行了大膽創作,不僅為花鼓燈表演直接創作歌曲《瑯瑯花鼓魂》,還在富有時代氣息、濃郁地方色彩的《豐收樂》歌曲創作中吸納花鼓燈調式。這首歌曲增加了鄉土元素,以創新手法烘托出鄉村振興背景下百姓樂豐收的熱鬧情景,先后獲得阜陽市重點文藝作品、上海音樂家協會征歌百首優秀歌曲之一,并入選安徽省文聯“向人民匯報”舞臺藝術展演作品等。

期待像這樣守正創新的作品多一些,更好展現古老花鼓燈藝術的時代之美。


責任編輯:陸迪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头市| 庆安县| 丘北县| 玛沁县| 武穴市| 文成县| 荔浦县| 泸西县| 平顶山市| 南木林县| 永德县| 望谟县| 灌南县| 营山县| 巢湖市| 竹山县| 华蓥市| 类乌齐县| 佛山市| 汕头市| 泰州市| 北京市| 独山县| 揭阳市| 积石山| 大余县| 绥棱县| 罗江县| 红安县| 金乡县| 云阳县| 简阳市| 邹平县| 麻城市| 泽库县| 行唐县| 新野县| 重庆市| 武清区| 平谷区|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