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共享發展的“黃山區故事”

來源:黃山日報日期:2019-01-30作者:

近年來,黃山區在搶抓機遇、加快發展過程中,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財力優先用于改善民生、用于為群眾排憂解難、用于為百姓辦實事好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走出了一條重民生、促和諧的健康發展之路。自2007年實施民生工程工作以來,省市民生工程項目累計實施了73項,累計完成投資38.47億元,年均投資3.21億元,惠及全區16萬人民群眾。

黃山區耿城鎮城瀾村的黃玉才,家中4口人,是低保貧困戶,自己患肝癌數年,母親高添花患有心臟病,長期服藥,女兒年幼,一年級在讀,家中唯有妻子一人在工業園區上班,收入微薄。一年中花費醫療費近3萬元,補嘗2萬余元,大大減輕了醫療負擔。

黃山區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把解決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放在促和諧的重要地位,把財力優先用于改善民生、用于為群眾排憂解難、用于為百姓辦實事好事,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走出了一條重民生、促和諧的健康發展之路。自2007年實施民生工程工作以來,省市民生工程項目累計實施了73項,累計完成投資38.47億元,年均投資3.21億元,惠及全區16萬人民群眾。

近幾年,黃山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公用經費投入8747.67萬元,校舍維修改造完成投資1693.2萬元;完成就業技能培訓12560人,撥付培訓補貼資金752.61萬元,涉及家政服務員、養老護理員、維修電工、車工、餐廳服務員等多個工種;公益性崗位開發完成崗位開發數787個;城鎮居民大病保險補償累計收入167.76萬元,惠及128人次,補償后報銷比例提高9.2點,農村居民大病保險補償2000余人次,補償資金990萬元,有效緩解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養老參保累計繳費7萬人,養老金發放率為100%,發放養老金16049.98萬元;新增公租住房1457套,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發放7653戶、1745.61萬元,完成13200戶農村危房改造,困難群體住宿得到明顯改善;對五保、低保等困難人員救助按照每年10%增長,兩年來補助8456人次,補助資金44.46萬元。

黃山區甘棠鎮興村雪梨種植歷史悠久,該村積極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組建了兩家專業合作社,全村現有梨園600多畝,年總產量110多萬公斤。一些貧困戶通過種植水果致富脫貧。近些年,黃山區脫貧攻堅取得明顯成效,19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脫貧7747人,系統內現有建檔立卡人口3705戶7550人,未脫貧人口減至84戶187人,貧困發生率由6.5%降至0.14%。

黃山區從開發性扶貧為主,轉向開發性扶貧和保障性扶貧并重,從注重脫貧進度,轉向更加注重脫貧質量,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村綜合改革,推進“四帶一自”產業扶貧,全區共有158家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帶動貧困戶2160戶,主體帶動率77.59%,帶動增收297.95萬元。

為了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該區著力強化工作機制,從2016年起,開展了“萬名黨員干部幫萬戶”行動,實現了領導聯村、單位包村、干部包戶的全覆蓋。今年,對未脫貧戶又新增了縣處級領導干部和單位、鄉鎮“一把手”聯系幫扶,新選派18名區直單位干部到9個2016年出列貧困村任職,調整59家區直單位一對一幫扶59個非貧困村,并建立了“雙隨機”督查問效和“五級書記”遍訪機制。建立了分級預警分類管理機制,摸排“邊緣戶”139戶407人,采取申請低保、殘疾補貼和代繳新農合及其他各類保險等方式予以幫扶,及時阻斷貧困發生。與此同時,從注重重點發力向更加注重統籌兼顧轉變。近三年,累計投入專項扶貧資金7487.94萬元,集中投向貧困村和貧困戶。今年以來,以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為重點,在前兩年每村100萬元以上專項發展資金支持的基礎上,持續投入資金648.4萬元,實施貧困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升項目36個,新建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1130畝,新建和修繕村屬廠房、店面1060平方米,資金入股169萬元,目前19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5萬元以上,村均15.2萬元。在繼續加大貧困村投入的基礎上,2018年統籌扶貧資金302.6萬元,在30個非貧困村實施項目34個,惠及941名貧困群眾。

看病不用跑遠路

2018年8月,新豐鄉村民張某在家人的陪伴下,將一面錦旗送給新華鄉衛生院院長孫建軍。“要不是家門口有個好醫生,我這條命就沒有了。”去年10月的一天,張某在干農活時不小心摔了一跤,致使身體骨折,疼痛難忍,一動不能動。都說新華鄉衛生院的孫建軍治骨傷有一手,當時親人就把他火速送到孫建軍這里,孫建軍對癥下藥,半個月后,張某就出院了。馬虎的張某在出院沒多久又摔了一跤,摔得比之前更嚴重。張某直接打了孫醫生電話,孫建軍見病情嚴重,直接開車將病人送到了城區醫院,沒有耽誤病情,張某得到了妥善治療。康復后的張某對孫建軍萬分感謝。“多虧了鄉衛生院有個好醫生啊。”送錦旗那天,鄉民們都圍了過來,都興奮地說,不用跑遠路,看的效果還好。

在黃山區,像孫建軍這樣值得村民信賴的鄉醫還有很多。近年來,黃山區立足實際,深入推進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建設,有序推進智慧醫療建設,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全面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全區人民的健康素質和衛生保障水平,醫療衛生計生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目前,全區14個鄉鎮都有衛生院,另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4家;村級衛生室79個,真正實現了村民看病不用跑遠路。

“衛生室建設不能只停留在硬件上,醫生的資質和水平必須保障。”該區衛計委負責人如是說。該區實施“人才興醫、人才強衛”戰略。14家鄉鎮衛生院有228位醫療工作人員,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206名,占全員總數的90.3%。全區14所鄉鎮衛生院、79個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化,真正給村民提供家門口可信賴醫療保障。

為了村民能夠不出門就享受醫療服務,該區扎實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018年,家庭醫生簽約服務43795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17%。形成了以區級醫療單位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和民營醫療機構為補充,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縣城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同步發展,2018年,黃山區人民醫院引進一批先進設備,進一步提高醫院影像科診斷水平,可以更清晰、更高效、更精準地為臨床診療提供診斷依據。核磁共振設備引進才幾個月時間,就已累計提供服務近6000人次,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評。這是黃山區作為新增安徽省縣域醫共體試點區縣以來在提高整體服務能力、方便患者就醫方面的有力舉措。“以前做個核磁共振就要去市里,一個多小時的路,如今縣醫院有了新設備,解了我們這些老病號的大煩惱啦。”一位剛剛做完檢查的老人情不自禁地說道。

看病不用跑遠路,在家門口享受放心醫療。這是黃山區一直以來在醫療衛生建設方面努力的方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公路通到家門口

“現在路不僅通到家門口了,路兩邊都是風景,種滿了花和樹,一年四季都是不同的景色,每天都能看到游客在路邊駐足拍照”。一位居住103省道旁邊的村民說道。改革開放以來,黃山區人民懷揣夢想,遇水架橋、逢山開路,開展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條條土路變成柏油公路,國省干道和縣鄉公路互聯成網,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大大縮短了城鄉之間、本區與周邊大中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也改變了人民的出行方式。

黃山區屬于典型的山區、庫區和革命老區,改革開放前,全區僅有一條大巖線穿境而過,區內交通為幾條鄉村公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截至2017年底全區公路通車里程11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到66.1公里。

改革開放40年,黃山區交通建設領域始終朝著拓寬融資渠道、多元投資的方向,大力實施通達工程,高效益、高速度地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1996年12月26日,黃山太平湖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2007年9月28日,合銅黃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大大縮短了黃山區對外交通路程。

“十一五”以來,G205黃山區段改造、S103改線、S322改線、S218改建、322省道黃山區龍門嶺隧道及接線工程等一批交通重點工程先后建設通車,打通了鵲嶺、興嶺、白沙嶺等隧道,黃山區對外通道結束了原來翻山越嶺盤山公路的歷史,投資8200萬元,建成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328公里,全區除龍門鄉麻川村以外的78個行政村全部通上水泥路或瀝青路;投資5922萬元,加固改造農村公路危橋47座;籌集各類資金1.1億元,硬化村組公路477.42公里,村民出行基本實現鞋不粘泥。

近年來,黃山區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搶抓發展新機遇,精準發力,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投資1.4億元,建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96條262公里,每個鄉鎮具備1條連接國省干線或縣城的路況良好、安全設施齊全的三級及以上公路,具備1條與相鄰鄉鎮最短捷的路況良好、安全設施齊全的四級及以上公路;每個較大自然村有一條從村口到既有農村公路的最短捷連通道路,進一步解決了農村公路中的村道運行不暢、安全狀況低、群眾出行難等問題。

目前,黃山區正在大力推進S603環太平湖俞家隧道·共幸大橋及接線工程、大橋至三口公路改建、G530焦村集鎮外環段改建等續建項目,加快建設蕪黃高速譚家橋段。G205譚家橋鎮域改擴建工程、東黃山國際小鎮客運綜合服務站、池黃高鐵黃山西站城區連接線等重點交通運輸基礎設施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隨著境內普通公路的全面改善、高速公路網的逐步形成、高鐵將在不久的將來開通,黃山區的交通必將迎來安全暢通、舒適潔美、快速便捷和四通八達的嶄新局面。

百姓感言

“是黨的扶貧政策,讓我有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是村里的扶貧干部一次次上門,讓我走上了創辦覆盆子基地的道路,擺脫了人生困境,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仙源鎮龍山村貧困戶王愛素

“村里成立合作社,把田交給合作社經營,年年有分紅,咱農民翻身當股民啦,生活越來越好!”

——烏石鎮長蘆村村民錢登旺

“現在河磅村多漂亮啊,路干凈,河水清,到處都像花園,環境好了,蚊蟲少多了,夏天蚊香都少買了。”

——新豐鄉新豐村村民王多猷

“芙蓉小區經過一番改造,現在停車位增加了,毀綠種菜沒有了,大家也自覺愛護環境了,我也加入了社區志愿者了。”

——芙蓉社區居民李鑫濤


責任編輯:王振華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山市| 阳春市| 乐亭县| 山阴县| 平武县| 远安县| 永仁县| 锡林浩特市| 广汉市| 千阳县| 彰化市| 二手房| 黄山市| 崇信县| 尚志市| 夏邑县| 防城港市| 凤翔县| 平南县| 乐业县| 甘南县| 诸暨市| 石城县| 巴彦淖尔市| 阳朔县| 上犹县| 宁强县| 巧家县| 威海市| 巴彦淖尔市| 涞水县| 吴川市| 恩施市| 通辽市| 象州县| 德江县| 车险| 卢龙县| 图木舒克市| 广汉市| 保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