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華每日電訊發布《“窗簾之約”折射了什么》,再次將目光聚焦到合肥等地的“窗簾之約”。探索這個暖心約定背后,不僅體現了鄰里間的互助與關懷,更折射出在城市文明建設過程中社區治理、人文關懷和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
在合肥市恒通社區,清晨七點半的窗簾開與合已超越了簡單的居家動作,化作連接生命安全的溫情紐帶。這個由八旬老人郝素云發起的“窗簾之約”,用最樸素的方式破解了城市養老難題——“銀發志愿隊”的志愿者通過觀察老人窗簾狀態實現安全監護,看似簡單的約定,卻在基層治理的土壤中開出了絢麗之花,折射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深層智慧。老人們從服務對象轉化為治理主體,形成了“低齡助高齡”的互助鏈條。據數據顯示,該模式推廣后,社區獨居老人意外事件發生率下降了83%,子女焦慮指數降低67%,充分驗證了“自治+智治”的乘數效應。
“窗簾之約”以最本真的姿態詮釋了基層治理的底層邏輯。當社區工作者面對轄區1700余位老人時,傳統管理手段捉襟見肘。志愿者們創造的“窗簾暗號”,既避免了攝像監控對隱私的侵擾,又突破了定期探訪的時間局限。這種基于生活場景的“非接觸式關懷”,使監護頻次從每周數次提升至每日兩次,響應時間壓縮到分鐘級。
“窗簾之約”的燎原之勢印證了社會治理創新的基本路徑。在安徽淮北,“燕飛來”服務隊將用電監測拓展到農村留守家庭;浙江杭州推出“窗簾碼”數字化平臺,實現志愿者智能排班;北京海淀開發AI影像識別系統,自動分析窗簾狀態……這些社會治理創新與實踐,真正揭示出“政府搭建制度框架,社會激活參與熱情,科技提供支撐保障”的文明治理密碼。當“老年助餐服務”“居家狀態識別模型”等創新不斷涌現,基層治理正從“盆景”向“風景”蝶變。
從合肥市恒通社區的“一方窗簾”到全國各地的創新實踐,基層治理的智慧在細微處閃光。當全國約60.6萬個城鄉社區都能生長出屬于自己的“窗簾之約”,當科技賦能始終以人文關懷為底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畫卷必將綻放出動人光彩。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