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這是對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確保改革取得實效的明確要求,體現了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指明了改革“向何處去”的正確方向,也提供了改革“改得怎么樣”的衡量尺子,對于樹立改革正確價值導向、為中國式現代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具有重要意義。把握好檢驗改革的評價標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底氣、有目標、有成效。
用什么樣的標準來檢驗改革成效,既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也是重大現實問題。面對改革新的形勢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終堅持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檢驗標準,使改革精準對接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確保了改革落地見效。這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經驗,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好、運用好。
高質量發展是檢驗改革成效的“試金石”,深化改革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是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反映,是發展中的問題。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緊緊圍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牢牢抓住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牛鼻子”,全面梳理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短板和弱項,完善科學、合理、有效的高質量發展考評體系,通過健全推動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不斷沖破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重重障礙,推動高質量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開創新局面,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績實效檢驗改革。
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檢驗我們一切工作包括改革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改革只有真正順應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眾,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實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把人民群眾作為真正的改革參與者、推動者、建設者和獲益者,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定以人民為主體的改革立場,更加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多出一些叫得響、立得住、群眾真正歡迎的真招實招,切實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以人民群眾的滿意度檢驗改革。
改革要重視謀劃,更要抓好落實。只有抓好落實,才能推動改革不斷取得新成效。堅持以實績實效和人民群眾滿意度檢驗改革,就要發揚釘釘子精神,準確理解改革舉措的指向和內涵,摸清楚本地區或本部門實際情況,科學制定改革任務書、時間表、優先序,明確改革實施主體和責任,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久久為功,涵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一錘接著一錘敲,一茬接著一茬干,一張藍圖繪到底。用好督察和評價這個抓好改革落實的重要手段,聚集實績實效和人民滿意度,重點瞄準對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大、改革落實難度大、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大的問題進行督察,引導和督促各地不折不扣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努力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