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評論--觀點

科技下田地,增收添底氣

——鄉村全面振興里的發展新機遇③

來源:人民日報2024-03-22作者:孟繁哲

不斷探索產學研用新模式,方能推動科技小院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結出更多碩果,讓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山東省樂陵市,科技小院幫助提升當地農產品金絲小棗的品質,助力農民增產增收;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巫溜村,科技小院推廣稻田養殖蝦蟹技術,為村民提供咨詢服務;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科技小院幫當地優化作物種植模式,讓農業生產實現了生態環保……放眼全國各地,一個個科技小院如種子般播撒開來,將先進的農業科技帶到田間地頭,為鄉村全面振興筑起更加堅實的基礎。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2009年,全國第一個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縣成立。全國科技小院服務管理平臺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立科技小院超1200個,覆蓋31個省份。科技小院的師生們深入田間地頭和村屯農家,在服務鄉村全面振興中助民生、治學問;農戶通過接受農技培訓、參與科普活動、提升科學素質,成長為當地的農業科技人才。科技小院連接了“象牙塔”與“泥土地”,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可用的種植養殖技術,助力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科技小院既能讓農業科技工作者盡快驗證最新研究成果的實踐效果,也使他們可以從農業生產的一線需求出發,抓住更有意義的學術課題。以吉林省梨樹縣三棵樹村的梨樹科技小院為例,在此駐扎過的研究生完成畢業論文30余篇,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文章20余篇。莘莘學子依托科技小院與農村干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科研能力、專業素質等得到提升,既進一步充實了農業科技人才隊伍,也推動形成了新的科技成果。科研人員在農村扎下來、沉下去,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有助于補齊農業科技短板,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科技小院服務模式不斷升級。今天,跨產業、多主體協同合作,齊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正成為科技小院的發展方向。比如,在重慶市銅梁區,蔬菜科技小院在研發端負責剖析問題,打造蔬菜全產業鏈綠色生產模式;在銷售端,則聯合政府、高校、農資企業、電商平臺等多主體,拓寬銷售路徑,提升蔬菜種植收入。凝聚各方力量,不斷探索產學研用新模式,方能推動科技小院的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結出更多碩果,讓農業發展和科技進步更好實現良性循環。

農業現代化,關鍵是農業科技現代化。耕地等資源是有限的,超大規模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又不斷增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讓實驗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廣袤的田野落地生根,讓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廣大農民,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這樣的圖景將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22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崇阳县| 宜昌市| 仙桃市| 卫辉市| 山东| 靖西县| 平遥县| 东乡族自治县| 六安市| 运城市| 肥乡县| 桂阳县| 六安市| 旺苍县| 鹤山市| 娱乐| 仙桃市| 南宫市| 泰和县| 洪湖市| 玛纳斯县| 孙吴县| 新兴县| 眉山市| 衡东县| 稷山县| 洛扎县| 余姚市| 玉屏| 历史| 蛟河市| 宁蒗| 山东省| 宝坻区| 阜康市| 新乡县| 淄博市| 六安市| 珠海市| 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