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江淮暖新聞

盛志席:父子兩代接力38載守護烈士墓

來源:拂曉報2023-05-23作者:

82年前,時任新四軍四師參謀長的張震和新四軍官兵在宿東盛圩子村民家中借宿時,突遭數倍于己的日寇包圍。突圍中,負責阻擊任務的警衛連18名戰士壯烈犧牲。戰斗結束后,房東盛維藩和鄉親們將烈士遺體收殮并安葬在盛圩村西南角。為紀念在這次戰斗中犧牲的戰士,1981年,當地政府在此處修建烈士陵園,盛維藩主動請纓,擔任守陵人。從此,帶著兒子盛志席一起為烈士“守冢”。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穿過雪松繁茂的枝葉灑在陵園時,70歲的管理員盛志席已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清除雜草,清掃路面,擦拭墓碑……從早到晚,由冬至夏。2000年,他從父母手中接過守陵人的接力棒。至今,兩代人已經接力守護陵園38年。

松柏掩映中,一座烈士紀念碑屹然聳立在陵園中央,上面由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題寫的“盛圩戰斗烈士紀念碑”9個金色大字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紀念碑后方,烈士陵墓整齊排列。張震將軍曾先后兩次來到這里,祭奠和他并肩戰斗過的親密戰友。

父母的守護

盛圩烈士陵園位于埇橋區蘆嶺鎮東南角盛圩村西約200米。盛志席告訴記者,陵園所在地,被當地村民稱為“十八座墳”。

“很小的時候,父母就時常帶著我們兄弟姐妹四人來這里祭掃,告訴我們這里長眠著18位在1941年的一次戰斗中犧牲在村里的抗日英雄,讓我們永遠不要忘了他們。”盛志席回憶說,打自己記事后,父親盛維藩、母親孔秀英就經常來這里除草、添土,還栽種一些樹木。由于墓地地勢低洼,梅雨季節時,兩位老人會帶著家人前來排水護墓。在他們的帶動下,一些村民主動加入到護墓行列。后來,鎮上的單位和學校也會在清明節期間組織人員來掃墓。于是,父親盛維藩又承擔起接待員和講解員的角色,向人們講述那次戰斗的經過。

“我上小學時,老師曾組織同學們前來掃墓,大家用柳條編成花環放在烈士墳頭,表達對烈士的緬懷和追思。”盛志席說,長大后他幫助父母挑水澆樹,還開著自家的拖拉機在陵墓邊的樹林里翻土,有時會到鎮上拉回一些肥料給樹苗施肥,想讓小樹苗趕快長大,讓烈士陵墓周邊的環境更好。

特殊的“客人”

1981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村里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向村民打聽在1941年那場戰斗中救過自己的房東夫婦,最終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盛維藩和孔秀英夫婦,隨后又和兩位老人一起來到烈士墓前祭掃。

“當時連續下了幾天的雨,加上烈士墓地勢低洼,周圍都是積水。他看著都哭了,他說,‘現在我們都享福了,烈士們還躺在水里’。”盛志席回憶說,這位“客人”莊嚴肅立在烈士墓前,向烈士們致哀,久久不愿離去。

“大家都不知道來的人是誰,我父母也并未把他認出,后來在《拂曉報》上看到了有關報道,才知道他是張震將軍。”盛志席說,張震將軍向他的父母詢問了1941年發生在村里的那場戰斗,因為是親身經歷,兩位老人說得一點都沒有差錯。

1941年11月17日,時任新四軍四師參謀長的張震在小秦家(今蚌埠市固鎮縣仲興鄉耿武村小秦家自然莊)召開一次黨政軍聯席會議。第二天晚上會議結束,宿東游擊支隊長姚運良考慮到在小秦家住久了易遭敵人襲擊,建議馬上轉移。

散會后,張震在游擊支隊警衛連的護送下,沿沱河堤岸急行軍至盛圩子,借宿在村西頭一座農家小院里,房東就是新婚的盛維藩、孔秀英夫婦。19日拂曉,日軍分3路乘車偷襲盛圩子。姚運良急忙跑到張震窗前,大聲喊道:“104快走,敵人來了!”

“104”是張震的代號。張震開始還以為是開玩笑,并沒有答應,后來發覺情況不妙,連忙翻身起床拿起槍,同警衛員一起沖出門外。剛出門,只見幾個日軍端著槍,大聲喊叫著沖了過來,相距只有幾步之遙。

“我們家有圍墻,門口被日寇圍了,沒有路走。”盛志席說,這時候他的母親孔秀英站了出來,示意張震彎下腰,沿著墻角,拐進房子西側一條向北的小巷,沖出巷口進入一條旱溝。他們以溝中茂密的蘆葦為掩護,再向北直達沱河岸邊。這時,張震與前來接應的游擊支隊通信班會合,后過橋穿越沱河,轉移到安全地帶。

在這次戰斗中,包括警衛連長石守良在內的31名戰士不幸犧牲。日寇撤退后,盛維藩招呼鄉親們幫忙收殮烈士遺體,其中18人安葬于盛圩村西。

父親的叮囑

為紀念在當年反“掃蕩”斗爭中犧牲的烈士,1981年,蘆嶺鎮委、鎮政府在上級黨委和民政部門的指導幫助下,遵照張震將軍的建議,積極謀劃,多方籌集資金,整修了烈士墓地,1985年又擴建成占地1.5萬平方米的盛圩烈士陵園。盛維藩專程去北京,請張震將軍題字“盛圩戰斗烈士紀念碑”。

“他們當年借宿我們家,是為抗日犧牲的,他們的墓我們來守!”1985年,烈士陵園建成后,盛維藩主動搬進陵園,和妻子孔秀英一起,擔任守陵人。

1999年5月15日,已至耄耋之年的張震將軍又一次來到盛圩烈士陵園,望著聳立的紀念碑,數著一座座墳墓,追憶往事,感慨萬千。為表達對戰友的懷念和敬意,他和家人臨時湊了4000元錢,請當地政府幫助在烈士墓前各立一塊石碑,寫上烈士的名字,不知姓名的就刻上“無名烈士碑”。

2000年之后,由于父母年事漸高,盛志席幫助他們看守陵園,后來也搬進了烈士陵園,每天打掃陵園衛生、擦拭烈士墓碑,為前來祭掃的群眾講述那段戰斗故事。“父母年紀大了,看護陵園的事情就由我來接班了。”盛志席說,2005年,母親孔秀英去世,張震將軍還安排秘書發來唁電,讓家人十分感動。在這之前,張震將軍還幾次邀請盛志席一家到北京做客。

2008年,盛維藩去世。直至臨終前,他還叮囑兒子盛志席:“無論如何都要為烈士們守好墓。”

責任的傳承

2023年5月18日上午,在盛圩烈士陵園里,鮮紅的志愿服務旗幟迎風飄揚,蘆嶺鎮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和退役軍人紅耀江淮志愿服務隊的志愿者們為烈士擦拭墓碑、清掃陵墓周圍的路面。

“近年來,各級政府部門非常重視陵園的建設和管理,每年都會撥款對園區進行修繕、修復。”盛志席說,平時還有志愿者自發來陵園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幫自己打掃院內衛生。

陵園里松柏常青、花香鳥鳴。這幾年,我市先后將散葬在周邊的1000多位烈士遷葬于此。如今,這里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前來祭掃的人越來越多。“今年清明節期間,陵園共接待祭掃群眾1萬多人。”盛志席的工作更忙了,但他始終記得父親臨終前的囑咐,不辭辛苦、盡心盡責,每天都把陵園打掃得干干凈凈,隨時準備迎接祭掃的群眾。

“戰士們在打仗的時候,可能連洗臉的時間都沒有,自己現在能做好的,就是讓他們的墓碑保持清潔、干凈。”盛志席說,有的烈士連姓名也沒有留下,如今陵園就是他們的家,一定要守護好、管理好,這是父母的遺愿,也是作為后人對革命烈士應盡的義務。

“我會在這兒一直守護下去,希望越來越多的后人能夠將烈士們的革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藍天白云下,烈士紀念碑顯得更加莊嚴肅穆,盛志席小心翼翼地清掃著周圍的臺階,目光堅定地說。 (記者 馬競)


責任編輯:史洪芳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高要市| 盖州市| 富川| 综艺| 泰州市| 阳原县| 怀集县| 揭阳市| 北宁市| 遵义县| 永城市| 当阳市| 定远县| 台南县| 龙江县| 通海县| 萨迦县| 碌曲县| 长治县| 简阳市| 安仁县| 康马县| 临沭县| 新民市| 旬阳县| 仙桃市| 苏尼特右旗| 麻城市| 嘉荫县| 恩平市| 吉林市| 民丰县| 天峨县| 兴宁市| 新宁县| 沧州市| 抚州市| 江山市| 昔阳县| 临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