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網絡募捐安全可靠,真正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才能廣泛傳播公益慈善理念,營造人人關愛、人人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
近年來,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與移動支付手段日益成熟的東風,網絡慈善快速崛起。但在高速發展的背后,慈善組織與募捐信息平臺、捐贈人、受益人之間法律關系不清晰;部分網絡慈善募捐平臺信息公開與透明度不足等問題隨之而來。近日,四川崇州某小區發生女童被狗咬傷事件,家屬籌款200余萬元后引發廣泛爭議。而現實中此類情況并不少見,此前也曾多次引發關注。
此前據媒體報道,網上購買虛假病歷能通過初審,輕松籌、水滴籌、愛心籌三大網絡眾籌平臺,均不保證發起籌款信息完全真實。同時,輕松籌、水滴籌招募大量所謂的“籌款顧問”,進行“掃樓式”籌款,每推一個單收入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顯然已經背離了大病眾籌的公益初衷。而詐捐騙捐事件也時有發生。
必須承認,網絡募捐的風生水起說明這種個人求助籌款的慈善形式在我國有一定的市場。網絡眾籌平臺,是民間公益和慈善事業的一種有益探索和補充,作為一種新生事物,需要政府以包容的心態,給予它一定的發展空間;同時從立法、行政等多個角度,加強對網絡募捐平臺的規范,使之趨利避害,真正為民行善。
如何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行業自律,讓網絡募捐真正能夠雪中送炭,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基于此,10月20日提請審議的慈善法修正草案,增設規范個人求助行為等規定。明確個人因疾病或者其他原因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向社會發布求助信息的,求助人和信息發布人應當對信息真實性負責,不得通過虛構事實等方式騙取救助。個人求助網絡服務平臺應當承擔求助信息真實性查驗義務。
要規范個人求助籌款,讓愛心和善行不被辜負,要求網絡募捐相關的立法更加規范和完備,讓網絡募捐的陣地更加有序、有效和有力。同時,對網絡募捐的主體資格,必須設定必要的門檻,并對參與網絡募捐的個人求助行為進行一個準確的定位和定性。最后,不管是網絡募捐主體,還是受助對象,均要公開善款使用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只有網絡募捐安全可靠,真正讓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幫助,才能廣泛傳播公益慈善理念,營造人人關愛、人人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