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歲,他的科研成果入選“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他毅然離開國際頂尖的量子研究單位回國組建自己的實驗室;2011年底,41歲的他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為目前我國兩院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他就是潘建偉。
作為一名已在全世界聲名鵲起的青年科學家,潘建偉的研究方向是量子信息。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這門學科的奧妙,但世所公認,它是全球下一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的基礎性研究,目前已成為國際科學界的前沿熱點。
20年前,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一名本科生,潘建偉在畢業論文中向傳統的量子力學理論發出了質疑。
“量子力學基礎理論認為,微觀粒子同時處于多個可能狀態的疊加,這從日常思維來看簡直是一種悖論。”潘建偉說,自己就想在本科論文中找個例證來否認這個理論。這個在今天看來不乏“莽撞”的舉動,卻引導他邁入了“量子之門”。
1996年,潘建偉進入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在這個國際量子力學研究的前沿之地攻讀博士學位。他來的“正是時候”,導師塞林格教授正在組織量子信息實驗研究方面的第一個國際合作項目,試圖將量子信息從理論研究推進到實驗階段。
1997年,該項目組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的論文在《自然》雜志上發表,完成實驗數據測量和處理的潘建偉是論文的第二作者。該成果被評為當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并與“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重大研究成果一起入選“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時年27歲的潘建偉,就此成功進入國際量子信息研究領域的核心區。
潘建偉說,“興趣”是自己人生的一大關鍵詞。高考前填報專業時,他曾為選擇自己最喜歡的物理還是更熱門的經濟、管理而困惑,爸爸則建議他按照自己的興趣作出選擇,因為“做喜歡的事情會更有耐心”。
進入中科大近代物理系,潘建偉的同學里有7名各省的高考狀元,激烈的競爭讓很多原來的尖子生產生挫敗感。潘建偉的成績在班上只是中等偏下,但他說自己的心態很好:“因為我喜歡這個東西,至于拿第幾名就無所謂了。”也正是因為興趣所產生的耐心和恒心,讓潘建偉在日后的物理研究之路上走得更久、更遠。
1999年,獲得博士學位并在自己專業領域小有名聲的潘建偉萌生了回國的想法,對此他的導師感到不解,把他叫到辦公室問:“潘,你的夢想是什么?”
“我的夢想是在中國建一個像你這樣一流的實驗室。”
潘建偉說,選擇回國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認為一個人對親人、朋友的愛,對自己所在團體、所在國家的認可,是一種自然、樸素的情感。”
懷著這樣的夢想和情感,2001年,潘建偉回到中科大著手組建實驗室。“建一個國際上領先的量子實驗室,不僅需要理論人才,還需要電子學、光學、軟件等支撐。科大當時沒這個基礎,怎么辦?我就國內、國外兩邊跑。”潘建偉不斷前往歐洲“取經”,同時,他陸續送出十幾名學生出國進行針對性學習,讓他欣慰的是,這些學生基本上學成后全部歸國效力:“他們留在國外的話可能收入更高,能回來一方面是對我們這個團隊、對國家的感情,也因為我們已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實驗室,這是事業留人。” 2003年以來,“潘建偉團隊”的研究成果6次入選“中國年度十大科技進展”、5次和4次分別入選歐洲物理學會和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并在合肥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絕對安全的光量子電話網。不到10年間,他的實驗室和研究團隊,“已經牢牢地在量子信息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潘建偉說,隨著中國量子通訊衛星在2015年左右的發射,將可以實現中國和歐洲之間的廣域量子通信。而他的導師也于近期兩次來到中國,希望與弟子開展合作:“我現在真正理解了你要回國的原因,你不僅愛量子科學,也愛你的國家。”
對于能在41歲成為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并未因此志得意滿,他引用中科大前任校長朱清時的一段話描述自己事業之路:“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在適當的地點,做適當的事情。”
“很多人問我,什么是我的夢想?我說,夢想不是你想要得到什么,而是你發現一個很美妙的事情,你想去做。”而讓他深感幸福和幸運的是,量子研究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同時能給國家帶來貢獻,“我的夢想就是沿著這條路走下去,盡力把量子信息做到極致。”(徐海濤)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