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科研的不竭動力
——記我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
3月1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和往常一樣堅持每天到黎明化工研究院工作。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中國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長兼總工程師,我國著名的化工合成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李俊賢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踐行科學家精神,急國家之所需,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他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杰出貢獻,成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趙鵬 攝
當你為我國歷次衛星、飛船發射成功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其中用于火箭發射的推進劑,是由哪一位科學家帶頭研制出?
而你又有沒有想過,現在已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建筑、家電、家具等行業生產及生活領域的聚氨酯成型新材料,也同樣出自于這位化工科學家之手?
早春3月,我們來到位于古都洛陽的黎明化工研究院,聽人們講述這位科技功臣不斷創新的事跡,一睹他作為科學家典范的睿智和風采。
這位功勛卓著而不事張揚的科學家,就是被尊為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中國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長兼總工程師,我國著名的化工合成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李俊賢。
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李俊賢始終踐行科學家精神,急國家之所需,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他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杰出貢獻,成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83歲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長兼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在60年的科研生涯中,急國家之所需,總是站在科技的前沿,不斷開拓創新,勇攀一個又一個高峰,表現出一位科技工作者的遠大抱負和卓越才識。 >>>詳細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在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實驗室指導年輕人進行項目攻關(攝于3月11日)。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中國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長兼總工程師,我國著名的化工合成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李俊賢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踐行科學家精神,急國家之所需,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他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杰出貢獻,成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趙鵬 攝
做科研就要急國家之所需,有再大的壓力也要頂住
李俊賢1928年出生于四川省眉山縣一個農民家庭,1950年畢業于樂山市國立中央技藝??茖W校化工專業,從此走上科技報國之路。
他的青年時代正是我國國防科技事業的起步階段,在每一次重大科研方向的選擇上,他都能急國家之所需,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情懷。
上世紀50年代,我國提出了“兩彈一星”及其火箭推進劑研制任務?;鸺七M劑就是火箭燃料,其質量占火箭的90%左右,占衛星的85%左右。火箭要發射衛星上天,推進劑必須先行。
1960年初,30歲出頭的李俊賢被調到北京化工研究院第五研究所,先后擔任火箭推進劑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職務,負責從事火箭推進劑的研發工作。
偏二甲基肼是火箭發動機的主體燃料,主要通過氯胺法制備。氯胺法制備偏二甲基肼又分氣相法和液相法。當時上級給李俊賢和課題組下達任務時,要求他們集中力量開發氣相法制備偏二甲基肼。
李俊賢和課題組成員在進行氣相法試驗中,發現了難以解決的問題。他們總結前期經驗,對20多種制備方法一一進行了分析,篩選出可能工業化的制備方法,經過反復論證和實驗比對,決定采用液相法制備偏二甲基肼。
而這在當時,是要冒很大責任風險的。為了給中國火箭提供強大的動力源,早日滿足“兩彈一星”任務的急需,李俊賢和課題組成員甘愿一起承擔風險。
他們幾乎集中了全課題組所有力量,日夜不停地進行試驗。經過半年的精心奮斗,終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滿足需要的產品。這一成果,1964年被評為中國工業交通戰線的十大成果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在黎明化工研究院的實驗室指導年輕人進行項目攻關(攝于3月11日)。中國火箭推進劑創始人之一、中國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的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長兼總工程師,我國著名的化工合成專家,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83歲的李俊賢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終踐行科學家精神,急國家之所需,不斷攀登一個又一個科技高峰。他勇于創新,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為我國國防科技事業做出杰出貢獻,成為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趙鵬 攝
1970年4月24日,使用我國自主生產的偏二甲基肼發射的第一顆——“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李俊賢和課題組對推進劑研究方向的正確選擇,保證了我國衛星的順利上天。
“可以說,當時如果沒有偏二甲基肼的研制成功,就沒有中國大推力火箭的上天。”黎明化工研究院現任院長李志強說。此后,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及多種型號導彈發射均使用偏二甲基肼。直到今天,偏二甲基肼仍是重要推進劑燃料。
該項研制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李俊賢也因此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榮獲“在科學技術工作中作出重大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稱號。
上世紀70年代初,中國海軍服役的某型熱動力魚雷以煤油、壓縮空氣為推進劑,由于推進劑能量低,技術指標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
1973年9月,上級向李俊賢所在的黎明化工研究所下達了研制性能指標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魚雷推進劑任務,這種推進劑代號為796燃料。
1975年7月,黎明化工研究所用硝酸酯配成的796燃料完成研制。雖然實驗室研究取得成功,但工業化研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有部門提出,可先進行過渡型號的魚雷推進劑研制。
“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還是要生產796燃料,延誤工期我負責!”李俊賢在一次專門會議上大膽拍板。李俊賢深知,推進劑性能對新一代裝備影響巨大,一旦使用性能改進不大的過渡型推進劑,中國魚雷不知何時才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頂著巨大壓力,黎明化工研究所成立了以李俊賢為主要技術負責人的796燃料會戰領導小組,并抽調10余名技術人員和工人充實專題組。
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1976年4月開始車間建設,1977年6月30日終于生產出合格產品。經過4個月連續運轉考核,證明796燃料各項工藝參數均達到設計要求。
796燃料項目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勵。1980年6月,經過部級技術鑒定會確認,796燃料的中間試驗裝置工藝是先進的,產品質量已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一成果,為國家避免了過渡性型號魚雷的研制,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把我國先進魚雷研制的時間表提前了3年。從此,796燃料成為我國重要的魚雷推進劑,已用于我國多種型號熱動力魚雷,增強了保衛祖國萬里海域的國防實力。
創新是科研的靈魂,要始終站在科技最前沿
黎明化工研究院(以下簡稱黎明院)現任院長李志強說,李俊賢從事科研工作幾十年來,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新熱情,在他的帶領下,黎明院對化學推進劑及原材料和化工材料聚氨酯的研究一直保持在國際先進水平,他不僅為我國國防事業、化工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也為黎明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繼偏二甲基肼、796燃料研制成功之后,李俊賢又先后主持完成了主要用于衛星和飛船機動變軌的一甲基肼;用于在“神舟”系列飛船升空中逃逸系統固體發動機的某膠粘劑和具有含氧量高、熱穩定性強、化學相容性好的某固體氧化劑等一系列高難度科研項目。
幾十年來,黎明院始終瞄準國際推進劑先進水平,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先后完成了300多項科研課題,經鑒定的科研成果270余項,科技成果獲各種獎勵150余項次,其中有1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獲國家發明獎。這一系列科研成果,滿足了國家航天航空事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由于李俊賢在航天、軍工領域的突出貢獻,他和黎明化工研究所(院)多次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嘉獎。
1978年,黎明化工研究所從青海遷至河南洛陽,改名為黎明化工研究院。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黎明院走上了“保軍轉民”的企業化發展道路。
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李俊賢帶領黎明院一方面在航天軍工所需高性能燃料方面不斷創新研發,另一方面也把眼光盯在民用化工研究的國際先進技術上。
當時“萬能塑料”聚氨酯的研究在我國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李俊賢因病在北京邊休養邊工作期間,查閱了大量資料,決定從高起點入手,將研發目標鎖定在代表世界先進材料技術方向的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技術上。
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技術是一種全新的高分子加工技術,可直接把低粘度單體與異氰酸酯在RIM機混合器內以高壓碰撞混合,注入模具反應,加工成成品制件。
這項技術在國外已廣泛應用于汽車(如方向盤、儀表板、擋泥板等)、建筑、家電(如冰箱保溫)、家具等行業,但當時在我國卻要依靠進口。
在李俊賢的積極推動下,黎明院1983年組建了聚氨酯專業研究室。李俊賢提出,聚氨酯研究以反應注射成型為重點,同時研究原料和助劑。
1986年,黎明院的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技術被國家列為“七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項目立了24個課題。“七五”結束時,他們取得了28項成果,開發了汽車用自結皮方向盤、填充料儀表板、微孔彈性體擋泥板、冷固化高回彈泡沫、吸能抗沖型保險杠模擬件等5種制品,研究開發了組合料、原料、助劑及其他相關技術,填補了國家空白。
經過“八五”攻關,黎明院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技術目前已累計取得52項科研成果,其中有22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獲省部級獎4項,轉化成果27項,并建成了國家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工程技術中心。
黎明院利用李俊賢等人的科研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相繼建成了聚氨酯發展公司、聚氨酯發展彈性體公司、化學推進劑原材料分廠等生產園區,開發并生產出多品種民用聚氨酯材料。
現在,這一技術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黎明院也真正實現了“企業大發展、百姓得實惠”的目標。
“科研工作者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獻”
李俊賢常說:“要做一名成功的科學工作者,就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獻,一生都要保持勤奮、嚴謹的作風。”從事科研工作60多年來,他是這樣說的,更是帶頭這樣做的。
化學推進劑原材料屬于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質,李俊賢60年科研生涯始終與之相伴,從未叫苦叫累,一生堅守理想,默默奉獻,淡泊名利,體現了一個科研工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執著地追求。
大規模制備偏二甲基肼的實驗成功后,有關部門決定將火箭燃料生產工廠建在青海的大山溝里。李俊賢堅決服從調動,毅然告別首都北京,來到青海省一個山溝,在當地一個化肥廠的舊址上籌建黎明化工廠,擔任副廠長兼總工程師。
從1966年到1982年,李俊賢在青海高原上奮戰了16年,經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創業過程。
與李俊賢共事50多年的黎明院化工專家胡長誠回憶,當時工廠地處海拔2400多米的高原,氣壓低、氧氣稀薄,李俊賢和大家一起研究著國家急需的高科技項目,卻忍受著高原反應,吃著鹽水煮蠶豆、青稞粉,住著干打壘,睡著大通鋪。始終將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科研工作里。
李俊賢的老同事回憶說,由于條件艱苦,李俊賢那時得了胃病,時常出現胃出血,可他經常忍著胃痛戰斗在第一線。在試制、裝配、試車等關鍵階段,他經常日夜不離現場;對于各種設備的安裝,他總是親到現場帶領大家一起干,反復檢查,嚴格把關。
更為難忘的是,為了獲得試驗的第一手資料,李俊賢和同事們常常要在沒有圍墻、零下20攝氏度的車間里連續觀察十幾個小時。
在李俊賢工作的60多年里,他很少休息過節假日和星期天,每天不是看資料就是做實驗,甚至外出坐在車上、住在招待所里也手不釋卷。
直到今天,已經83歲的李俊賢院士,作為我國推進劑學科帶頭人和聚氨酯材料創始人之一,依然堅持每天到院里工作8小時,承擔大量學術和社會工作,悉心指導研究生。
李志強說:“我們曾給李俊賢同志算了一筆工作時間賬:他加班加點查資料、干工作的時間,等于或超過常人上班20多年的法定工作時間!”
許多與李俊賢共過事的人都曾為他那種嚴謹認真的科研精神所感動。黎明院總工程師王新德說,“有一次,為了對產品宣傳有利,課題組同志想把聚氨酯耐熱性寫得高一些,李院士當場批評道,‘科學實驗結果是什么,報告就寫什么,不要摻雜水分。’”
李俊賢對事業極其執著,而對名利卻極其淡泊。在聚氨酯研究過程中,一些關鍵問題都是由李俊賢親手解決的,但在成果申報署名上,他卻總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他說:“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勞是大家的”。
相關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俊賢:科技工作者要心懷國家
人類科學史表明,舉凡在科學發明上有大建樹者,大都是一些坦誠樸實的人,這非但不能遮掩他們的璀璨光華,反而使之更加耀眼奪目。樸實,真誠,敏銳,還帶有一點老派知識分子的“古板”,李俊賢給記者的感覺就是如此。在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來臨前夕,記者赴洛陽采訪了這位我國化工領域的大師級人物。
希望科協年會能促進河南科技進步
對于即將參加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李俊賢坦承,這是第一次參加科協年會。在年會上,他將參加化工學會舉辦的精細化工科研學術交流活動。如果遇上好的項目,將給省有關部門推薦,以更好促進我省化工科研、產業發展。
由年會談到河南科技事業的發展問題。李俊賢說,河南這些年經濟社會發展很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進步。目前要集中力量培養科技團隊,這既是培養學術梯隊的需要,也是整合科研力量的客觀要求。“現在的一些項目研究,”李俊賢不無憂慮地說,“缺乏系統性和長期性,不能把一些問題搞深搞透,這需要有關部門改革科研管理機制和增加投入。”
李俊賢是“省杰出人才基金”評審組的副主任,他感到這項工作對推動河南科研人才團隊的發展很有意義。剛剛過去的8月份,評審專家和省委組織部、省科技廳等密切配合,促成20多個課題組獲得杰出基金資助,涉及金額數千萬元,涉及化工、農業等多個與我省經濟發展密切關聯的領域。
科技工作者要心懷國家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科學發展與社會責任”。談到這個問題,李俊賢有太多的話要說。
李俊賢不無自豪地說:“我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參與主持并研制出了偏二甲肼、一甲肼,研制了魚推-3燃料,主持了固體推進劑用端羥基聚丁二烯的中試研究。”這些火箭推進劑作為重要的戰略敏感物資,發達國家是絕對不賣給我國的。我國從被人家“卡脖子”的狀態,到現在完全實現自主制造,無不得益于上世紀50至70年代由李俊賢牽頭搞出的重要發明成果。李俊賢告訴記者,偏二甲肼推進劑研究在兩彈一星研制中十分重要,該研究項目是周恩來總理親自抓的。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用的是偏二甲肼推進劑;現在我國衛星、“神舟”系列飛船發射都使用了偏二甲肼和一甲肼。
“我們搞科技發明,唯一的動力就是報效國家,”李俊賢說,“沒有想到個人得失、名利,主動請纓去干,早一天研制出來就早一天增強國家實力。”上世紀70年代初,國家發展高速、遠航、大深度魚雷,擔心李俊賢主持的課題組能否按時研制出推進燃料,打算換一種普通燃料。從來很謙虛的李俊賢在研討會上表示:“耽擱任務我們負責!”硬是提前兩年拿出了先進的魚雷推進燃料。李俊賢說:“用落后燃料就使魚雷比先進國家整整落后一代。大規模普及后,再換難度就太大了。無論如何,要讓咱們的魚雷不比別人差!”
這份責任感,換來的是優異的業績。李俊賢主持研制的偏二甲肼,純度高達99%;一甲肼產品質量超過美國軍用標準,高級魚雷燃料與美國先進魚雷燃料質量相當。1989年,“東方紅三號”通訊衛星遠地點發動機模擬高空點火,使用的是存放了13年之久的一甲肼產品,可見科研成果質量的過硬!
耄耋之年的李俊賢,還在指導著更高能量火箭推進劑的研究工作,支撐著他的,還是那顆報效國家的拳拳赤子之心。
科研要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發展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李俊賢就在黎明化工研究院推動組建了專門實驗室,提出以反應注射成型為重點,同時研究原料和助劑,共取得了20多項成果,許多成果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RIM-PU 工業從關鍵原料、助劑、配方、加工工藝直至制品生產的成套技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在研究院內建成了年產3萬套的轎車零部件生產線、年產1萬噸聚氨酯組合聚醚生產線、年產3000噸改性異氰酸酯生產線、年產1000萬件的轎車緩沖止位塊生產線、年產3000噸聚氨酯預聚體生產線和年產2萬件的聚氨酯彈性體制品生產線等。并組建了“國家聚氨酯反應注射成型工程技術中心”和“中國化工生產力促進中心聚氨酯分中心”。
李俊賢認為,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中專心致志,踏踏實實,實驗數據等等來不得半點虛假;也要關心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實現科研與產業的最佳對接。“國防安全和國家發展靠自主創新,中原崛起也要靠科技自主創新,”李俊賢深有感觸地說,“作為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理解自己肩上沉重的擔子,努力工作,創新不已,造福河南!”(劉哲、程紅根、譚浩)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