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根直徑僅有3.2mm的不銹鋼絲,瞬間被分毫不差地對焊在一起,無須打磨,焊接處與鋼絲直徑完全一致,根本看不出是焊上的。
這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一線技術工人李萬君進行焊接操作時的一個畫面。多年來,李萬君在軌道客車焊接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被譽為“高鐵焊接大師”。他掌握的手工焊接技術代表著轉向架構架手工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他擁有碳鋼、不銹鋼等6項國際焊接資質證書,發明的20多項操作法累計為企業節省資金近千萬元。
1987年,19歲的李萬君職高畢業,分到長客配焊車間水箱工段。由于條件艱苦,一年里,同批進廠的28個人有25個轉崗。
李萬君的父親李世忠是第一代長客工人,造過中國第一輛客車、第一輛地鐵,曾7次當選廠勞模。當時,李萬君所在的配焊車間也有兩個勞模,一是機修班長屈偉健,全國勞模;一是段長張道祥,鐵道部勞模。“好好干,向勞模看齊,自己一定也能干出一番事業!”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李萬君安下心來。
為了練就一身好本領,一些用過的邊角廢料成了李萬君的寶貝。每天,他都找到五六十斤,讓當刨工的父親幫他加工成坡口試驗片,然后起早貪黑地練,平均一天要焊掉近300根焊條。“廠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個水箱,我總會多焊20個。”李萬君說。
在上班的第二年,李萬君憑借高超的焊接技術在車間比賽中輕松奪冠。從1997年至2007年,他3次代表長客出征長春市焊工大賽,連拿3次第一。
2007年,作為全國鐵路大提速的主力車型,從法國阿爾斯通引進的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在長客試制生產。列車轉向架橫梁與側梁間的接觸環口,是承載整車約50噸重量的關鍵受力點,也是決定列車能否實現速度等級提升的核心部件,按常規焊法,因焊接段數多,接頭易出現不熔合的缺陷,質量根本無法保證,一時成為阻礙生產的攔路虎。
“能否一槍把這個環口焊下來呢?”李萬君的想法,連法國專家都認為是匪夷所思——周長600毫米的環口周圍,有橫梁和其他障礙絆腳,就算拿毛筆圍著走一圈,沿環口畫出的筆鋒粗細都無法保證均勻一致,更別說提著焊槍了。
藝高人膽大的李萬君,決心一試。他在模型上反復演練,一邊沿著環口不斷變換體態、步伐和呼吸頻率,一邊端住焊槍勻速往復擺動,隨時調整電流電壓,精準控制熔池溫度。經過一個多月摸索,他終于交出了合格樣品,經超聲波檢測和射線探傷,焊縫完美無缺。
立足于此,李萬君歸納總結出了“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掌握該操作法后,每個成熟焊工都能將這個“卡脖子”的環口焊接一氣呵成,并保證質量,這項創新技術被迅速納入長客生產工藝文件中。“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不能光靠有限的科研人員,我們每一個技術工人都要爭當創新主角。”李萬君說,“這就好比我們生產的動車組,節節都給力,動車才精彩。”
隨著焊接技能的不斷提高,榮譽紛至沓來: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吉林省高級專家、全國技術能手……李萬君的名氣越來越大。2005年,幾位新加坡客人見識了李萬君的驚人技藝后,開出“10倍月薪、全家綠卡”的條件,盛情邀請他赴新加坡工作,他沒有答應。多年來,所有外界高薪聘請,李萬君無一例外全部回絕。公司領導征求李萬君的意見,希望他進入管理層,沒想到,他同樣拒絕。“廠里大學生有的是,不缺管理人員。我是一名技術工人,如果離開生產一線,手藝會慢慢荒廢,也沒法參與項目攻關了,還怎么為企業最大程度創造價值?”李萬君說。
如今,在公司的支持下,李萬君陸續制定了《轉向架鉚焊工標準操作手冊》《各種車型焊縫接頭的修磨標準》《焊接藝術化標準》,把自身嚴謹的質量追求變成了廣大焊工的操作規范。
“制造高鐵,必須表里如一,不能有絲毫瑕疵,還要美觀整齊,要讓每一個焊件都成為藝術品。”這是李萬君心中的中國制造和中國標準。 (鮑盛華 柳姍姍)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