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身著制服的人民法庭庭長,卻總是背上竹篾背篼,在大山深處巡回辦案,被當地人稱“背篼法官”。他扎根山區24年,堅持能動執法,將公平正義扛在雙肩,更把群眾的利益記在心間。他就是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的一名基層法官——郭興利。
說起“背篼法官”的稱號,源于1999年一件老人狀告兒女不依法贍養的案件。案子原定9點開庭,結果住在大山里的老人趕了30多里山路,中午才氣喘吁吁趕到鎮上的法庭。郭興利回憶說:“當時心里一陣酸,心想為啥子我們不能把法庭設在老百姓家門口呢?與其等群眾上門求助,不如主動為群眾解難!”
于是,老郭從集上買來富有川北特色的竹篾背篼,裝上國徽、卷宗、原被告標志牌和普法宣傳資料,將巡回法庭開到田間院壩。24年間,他走遍法庭轄區方圓600余公里的每一處角落,遍及15個鄉鎮169個行政村。所辦理的2600多件案子,無改判、無信訪、無投訴,無不廉舉報,被當地群眾譽為“郭青天”。
老郭說,現在條件好了,背篼換成了小汽車,但很多老百姓條件艱苦,住在大山深處。那里地勢陡峭,車輛難行,仍要靠一雙腳走出來。
“法官多動腿,群眾就能少跑路,主動上門為鄉親們服務才是真正的‘背篼精神’。”劍閣縣人民法院政治處主任何成通告訴記者。
郭興利每一次下村巡回辦案,還是他到基層普法的好機會。據他介紹,在山區群眾法律意識淡薄,有些老百姓寧肯燒香拜佛也不信法律,有些村民和法院接觸產生抵觸情緒。但常年與山民們打交道的郭興利,早已摸索出一套好辦法。
“從擺龍門陣開始,拉近和他們的距離,然后再一點點做解釋。每到農戶家,我都要待上個把鐘頭,做通老百姓的工作才放心離開。”郭興利說。
老郭認為,法官不單要在法庭上辦案,訴訟調解才是基層辦案最有效的方式。他的褲兜里常揣著一個磨得破舊的小本子,里面滿滿地記錄了轄區內村組干部、當地有威望的人的名字。每遇棘手案件時,老郭就邀請他們協助調解,通過聯合做工作,當事人之間很快就能達成協議。
于是,“親情調解法”“圓桌調解法”“借力調解法”“聯合調解法”……這些老郭總結出的基層辦案經驗,還被全市法院學習和采用。如今,郭興利經手的案件調撤率達90%,當地村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形成,對法律的接受態度也有所改變。
郭興利說:“我就是個‘田坎法官’,在維護法官形象和法律尊嚴的前提下,我應該在田間地頭,在鄉親們的圓桌上、火堆旁,幫助他們化解矛盾,處理糾紛。”
如今,老郭有了接班人。在劍閣縣最偏遠的元山法庭,一位叫劉利的“80后”法官接過郭興利的接力棒。劉利沒有像其他年輕人跑去大城市發展,而是甘愿留在這個山區法庭,將“背篼精神”繼續傳揚。
問起為何能扎根山區24年不動搖,老郭想了想說:“30多歲時搖擺過,但現在覺得自己就像一名‘鄉村醫生’,老百姓需要我,我也離不開這座大山。當我看到經過法院的調解,愁眉苦臉的老人笑了,大打出手的鄉鄰握手言歡,鬧離婚的小夫妻又言歸于好……我覺得特別自豪和欣慰。”(姜瀟、吳光于、易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