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啟金發明的軟梯作業防高墜自鎖器,其多項發明獲國家專利
許啟金在工作中
許啟金在施工現場指導工作
他只有高中文憑,卻能給安徽省電力職工大學的學員授課;他是一個普通工人,卻擁有5項國家實用型發明專利;他從電力線路檢修干起,如今,已經成了企業的一個品牌;他,叫許啟金,是國網宿州供電公司“啟金工作室”的帶頭人。他用一串扎實的腳印說明,學習與創新,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除此之外,沒有第二條捷徑可走。正是這樣的他,感染帶動了一批批青年員工,堅定了他們刻苦學習、勇于創新的決心和立足崗位、立志成才的信心。許啟金本人也先后榮獲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國家電網公司生產技能專家和特等勞動模范、安徽省第九次黨代會代表等榮譽。
從愛崗敬業到愛崗精業
工作不忙的時候,許啟金不是在圖書館看書,就是在電腦上查資料,還有就是跟徒弟討論工作上的問題,在他們的“啟金工作室”搞發明創造。許啟金就是這樣的人。“只要我們有問題,無論多早多晚,隨時都能向他請教,找他幫忙。”徒弟接忠民說,“一旦遇到許師傅暫時解決不了的難題,他那愛琢磨的勁頭就來了,非把問題解決不可。”
1982年,高中畢業的許啟金通過招工進入了宿州供電公司,成為了一名帶電檢修班的線路工,從那時算起,今年51歲的許啟金從事高壓輸電線路維護工作已有30多年。30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宿州電網1381.8公里輸電線路。這些年,許啟金在平凡的崗位上一直堅持勤奮學習知識,刻苦鉆研專業。他幾乎沒有什么愛好,大部分業余時間都是與書本、電腦為伴,憑著一股鉆勁和韌勁,學電腦、鉆技術。
“在1994年我當帶電班班長時,有過學習進修的機會,不過因為是冬天,巡線任務重,上課時間無法保證,我就選擇了自學。那時候一個工區才一臺電腦,586的,我一點不懂電腦,怕瞎碰會把工區那臺電腦弄壞,就自己花錢買了臺電腦先學著,學會了再去用單位電腦,這樣放心。”許啟金笑著說起20年前學電腦的事。為了練就巡線中“望、聞、問、切”的本領,許啟金還自費買了5000多元的專業書,有些書都被他翻毛邊了。“工作中遇到不懂的,我就回去翻書,看書看到不懂的,我就去工作中檢驗,慢慢琢磨就懂了。”那時,一頭扎到書堆里的許啟金讓很多人不理解,其中有自己的家人,也有不少同事工友,“很多人說,你不就是個線路工人嗎,手頭的事情會干就行了,干嘛花這么多錢自己折騰。但我就是這么個性格,遇到不懂的一定要搞懂,而且我也堅持認為,專業不精就沒法干好工作。”
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許啟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獲得了大家的認可,連新進的大學生都要向他請教。2000年考技師,2003年考高級技師,2005年被安徽省電力公司聘為首批首席技師,2006年主筆編寫了15萬字的《高壓線路帶電檢修工崗位培訓考核典型題庫》,由中國電力出版社出版發行,2007年被省電力職工大學聘為兼職教師。
發明創新靠一股“琢磨”勁
隨著新線路不斷更換,新桿塔越來越高,老許和工友們發現依靠現有工器具,不僅操作繁重,而且人身安全也存在危險。許啟金萌發了改進作業工具,減輕作業強度的念頭。日積月累的知識積淀,為許啟金的技術創新之路打下了扎實基礎。
2003年,宿州建高速公路時造成一處220千伏線路對地安全距離不符合規程要求。如果另立兩座桿塔升高導線一是耗巨資,二是時間不等人。許啟金說桿塔不變,改變其中一桿塔橫擔的結構形式,即把原來的平掛導線改為上挑導線,這種方案投資小、施工簡單,又省時間。上級領導采納了他的建議,實施后完全符合規程要。在緊線施工,如果力度掌握不好會出現過牽引現象,2007年某兄弟公司出過事故。當年,許啟金研制出“角鋼吊點卡具”成功解決了這個安全隱患,該項成果獲“全國舜杰杯QC成果發布一等獎”。2010年,許啟金發現,在30多米高空作業,使用的線路高空作業防墜落保護措施有重大缺陷,許啟金翻閱大量的專業資料,經過多次反復思索、實驗,利用《力學》的等臂杠桿原理,研究出“軟梯作業防高墜”技術成果獲得了國家專利,確保了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攻破了當時業內亟待解決的專業難題。
此外,他發明的帶電更換110至220千伏直線絕緣子串工器具、角鋼吊點卡具的研制與應用推廣,大大提升了電力生產工作效率,降低了電力能源的損失,減少了對廣大電力用戶帶來的不便。他用Visio、AutoCAD等軟件把宿州電網所有的桿塔電子化,實現檢修現場圖像化,更有利于維修維護……許啟金的發明,無一不與他的工作息息相關,實用性極強。工作30多年來,許啟金累計解決生產技術難題60多項。
去過許啟金家的人都知道,他家的陽臺就是一個小小的加工車間,里面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器具,許啟金搞發明創造的熱情和構想很多都是在這里完成的。“現在單位給我在‘啟金工作室’里配上了操作間,非常方便,我和徒弟們基本都在這里搞研究、做實驗。”許啟金說,自己最欣慰的是,在“啟金工作室”的團隊中,大家伙都形成了遇事愛琢磨、埋頭搞研究的氛圍,“以前,工作中遇到難題,就會有畏難情緒,跟領導推托說干不了,但現在,大家都會自己想辦法克服解決,如果是工具不合適,那就想辦法讓工具更順手、更安全,如果是自己不懂不會的,就學。只要愿意琢磨,沒有什么事情是解決不了的。”許啟金說。今年,許啟金給自己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將宿州電網的桿塔圖像3D化,為了這,他又開始學上了3DsMAX等3D圖像制作軟件。
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
2011年初,宿州供電公司成立“啟金工作室”,這是該公司首個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一批80后愛好技術發明的工人都聚集在啟金工作室,出現了廣大員工積極鉆研專業的濃厚氛圍。啟金工作室成立以來,向公司輸送了不少技術骨干,有的還走上了領導崗位。如今,“啟金工作室”已經成為宿州公司上下令人信服的先模品牌,許多員工主動申請加入他的團隊,虛心學習、汲取力量、獲得提升,起到了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目前,“啟金工作室”共有12名成員,一半是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大多是各工區、班組的骨干力量,并且在技術創新上也有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如,張明領銜的技術成果《接地線轉向器》獲國家專利,廖志斌獲全國電力行業技術能手稱號。截至目前,“啟金工作室”創新小組成員先后推出創新項目12項,5項獲國家專利技術成果全部運用于電力生產。
在許師傅的傳帶下,廖志斌已成長為帶電班的班長。見到他時,廖志斌正在一條220千伏線路改造的施工現場忙活。“我師傅不容易,他這個年紀的人,記東西可能得費點勁了。但他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學習熱情一點也沒落下,經常加班,工作室常備蛋黃派、方便面、餅干、牛奶什么的,我們都勸他。雖說師傅是啟金工作室的帶頭人,是他打下了這個基礎,但我們每個成員都會勤奮努力,為這個工作室添磚加瓦,徒弟們不會讓師傅太辛苦!”廖志斌短短的幾句話讓許啟金很感動。以前與許啟金同在帶電班的張亮,現在是車隊的一員,他對老同事許啟金的評價非常平實中肯,“在我看來,老許并沒有那么神,他就是個普通工人,樸樸實實、平平常常。我佩服的是老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持之以恒。不管誰說、說什么,都一心一意干好自己的事。你們稱贊他像鮮花也好,綠葉也好,我覺得,老許就是‘仙人球’,很有耐力,堅持不懈,經久不衰。”
許啟金自學成才的事跡不僅感染帶動了公司青年員工立足崗位、創先爭優, “啟金工作室”在其他工區也產生了強大的輻射作用,他的團隊成為了企業人才的“孵化器”。近年來,公司電力修試、變電運維、配電運維工區一線涌現出姚新年、張寬杰、汪勁松等多位富有創新精神、追求夢想的金牌工人,獲得了“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并有11項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為企業發展提供活力。“徒弟干得快,全靠師傅帶;徒弟干的好,是師傅本領高”,這句順口溜也許是許啟金最樂意聽的。還有幾年就到退休年齡的許啟金,當前的愿望就是要多帶徒弟、帶好徒弟,把自己積累的實踐經驗手把手地傳下去。(王少峰、宋藝)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