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黨建--時代先鋒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4-04-01作者:

朱彥夫(左一)在田間查看麥苗。資料照片

3月的沂蒙山區,春寒料峭。

山路蜿蜒崎嶇,我們用了近20分鐘,才爬上北大梁的一個緩坡。放眼望去,張家泉村紅瓦白墻,點綴在幾個山坳里。周圍山峰松林如帽,山間果樹春芽初發。過不了多久,漫山遍野將是桃花爛漫。

57年前的一個月夜,新任黨支部書記朱彥夫,曾經坐在這個緩坡上,俯瞰靜思。不遠處,橫放著他的拐杖和假肢。山上沒有路,盡是亂石雜草,朱彥夫爬著上山,滾著下山。

半個世紀過去,我們已無從知道,從那夜起,25年間,無手無腳的朱彥夫在這里摔了多少跟頭?添了多少傷痕?但眼前這風景,已分明告訴我們,為什么這么多年來,張家泉人依然想他、念他、敬他。

“光蹲在家里,指手畫腳能干好?我不當這種窩囊書記”

3月18日,沂源縣城。

在朱彥夫家里,我們看到一張泛黃照片。那是1960年,他在給村民作報告。白襯衣,灰褲子,兩只殘臂抱著幾頁紙。照片里,27歲的朱彥夫頭發烏黑,面龐俊朗,意氣風發,與眼前這位蜷在床上的“肉轱轆”老者判若兩人。

在張家泉人眼里,朱彥夫是個了不起的傳奇人物:14歲參軍入伍,歷經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斗;在朝鮮長津湖地區二五零高地阻擊戰中,戰友全部犧牲,他身負重傷。在昏迷93天、歷經47次手術后,他雖然保住了生命,卻失去了雙手、雙腳和左眼,右眼視力僅0.3,留下了滿身傷疤。可他不愿讓國家白養著,堅持從榮軍醫院回到老家,學會了自己吃飯、上廁所、裝卸假肢。

敬重歸敬重,選他當支書,張家泉人心里也有顧慮:這樣一個重殘人,連照顧自己都困難,怎么能當我們帶頭人?

老大隊長張茂興忘不了:1958年夏天,他頭一次進朱彥夫家門,驚見一個沒手沒腳的人,穿著褲衩背心,戴著墨鏡,仰面躺在床上,活脫脫一個“肉轱轆”。他心里“咯噔”一下,“張家泉可是出了名的窮村、亂村,一個傷成這樣的人,能當好全村的家?”

要是這么輕易被看扁,那就不是朱彥夫。

要脫貧,先脫盲。雖然從沒上過學,朱彥夫卻特別看重文化。憑著在榮軍醫院喝的一點墨水,他在村里辦起夜校,像模像樣當起了老師。夜校離家2華里,他天天晚上風雨無阻。有年大雪夜,他上坡時摔了一跤,忍住鉆心疼痛,用殘肢一點點往夜校挪。鄉親們一路尋來,含淚把他背上講臺。

他的心血沒白費,此后各生產隊、大隊的歷任會計,都是夜校的“畢業學員”。

張家泉村不大,才600多口人,可支書不好當,朱彥夫干得更累。就說檢查生產吧,常人若要看墑情,只需彎腰抓把土,朱彥夫得扔掉拐杖,趴到地上,用殘臂劃拉半天。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村干部們勸他不要出門,村里的事常瞞著他,報喜不報憂。

“光蹲在家里,指手畫腳能干好?我不當這種窩囊書記!”朱彥夫瞅個空子,偷偷溜出家門。白天人太多,誰見了都要上前攙一把,他就借著月光去“偵查”。

出了家門,不是上山,就是下坡。沒手沒腳的朱彥夫,得意地總結出4種走法:站著走,跪著走,爬著走,滾著走。上山不易,下坡更難。屢屢摔跤之后,他干脆把拐杖、假肢往下一扔,雙臂抱住腦袋,一個“懶驢打滾”滾到底。

張家泉兩山夾一河,耕地零星分布在山坡上,干旱貧瘠,產量很低。一遇上自然災害,就連年歉收,村民經常填不飽肚子。

朱彥夫拄著拐杖,拖著假肢,一次次爬上南山頂、北大梁,用僅剩的右眼掃遍山山水水。全村7個生產隊、6個半山頭,都在朱彥夫心里的棋盤上歸了位。張家泉的發展,也在他一次次的摔倒和摸爬中有了譜。

“人活著,就得奮斗;奮斗著,就是幸福;奮斗不止,幸福就不斷。”朱彥夫說。

“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

穿行在桃林間的石砌小道上,若不是老會計張繼才提醒,我們真看不出,這一大片層層疊疊、平坦肥沃的林地,就是當年深溝大壑的“趕牛溝”。

那時候,這條溝南北長千余米,最寬處50多米,最窄處也有10余米,溝頂到溝底落差上百米。因為只有牛羊走,所以得名“趕牛溝”。

要脫貧,先改地。朱彥夫打的第一仗,就是改造“趕牛溝”,用石頭把溝“棚”起來。上面填土造地,將農田連成片;下面造起涵洞,供汛期泄洪走水。

“仗”還沒開打,內部卻先打怵。大家心里嘀咕:張家泉壯勞力不過百十號,這塊硬骨頭啃得動嗎?

朱彥夫發脾氣了,拐杖敲得地面梆梆響,整個身子猛地立了起來。“不干,溝還會一年年荒下去;整起來,就是咱村的糧囤子。講困難,我這個殘廢都不怕,你們還怕啥?”一番話,說得人人面露愧色。

士氣鼓起來,發展就有了希望。忙完秋收,張家泉人開進了“趕牛溝”。镢刨鍬挖,筐抬車推,一干就是一個冬春。

朱彥夫天天泡在工地上,用兩只殘臂夾著鐵鍬,一點一點培土。很多次,朱彥夫干著干著,“撲通”一下摔倒在地。

“我把他背起來,要送他回家,他就用殘臂使勁拍打我肩膀,沖著我的耳朵大喊:快放我下來,鄉親們都干著,我能自己回去?”張茂興說起這段,大嗓門忽然低了下來。

搬了2萬多土石方,建成了1500多米長的暗渠,祖祖輩輩荒著的“趕牛溝”,成了平展展的耕地。當年,張家泉就增產糧食5萬多斤。連著幾個冬春,朱彥夫又帶著張家泉人填平了“舍地溝”“臘條溝”,增加了200多畝耕地。

張家泉,有名無實,是個缺水村。直到上世紀60年代末,別說澆地灌溉,吃水都是難題。為了挑點水,村民得跑幾里山路,去晚了只能舀點泥湯。

地整好后需要水,荒山造林需要水,養家糊口更需要水。水,成了朱彥夫打的第二仗。

數九寒天,張家泉的打井工程熱火朝天。打到10米多,井底開始見了水。朱彥夫放心不下,非要下到井底去看看。等到大家把他拉上來時,假肢卻怎么也卸不下來。

“天氣冷啊,棉褲都凍得硬邦邦,脫下來就能豎在地上。殘腿磨破了,流出來的血水也結成了冰,把假肢和殘腿凍在一塊了。”朱彥夫的外甥趙圣貴說,舅舅是個“鐵打的漢子”。

如今,張家泉的山上凡是有果樹的地方,都能澆上水。清澈甘洌的水,給了這片土地新的生命,讓張家泉人多年的夢想成真。

“回看走過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過去!”朱彥夫說。

“為群眾,就是守陣地”

張家泉村口,立著一塊修路石碑,捐資名單的第一個便是朱彥夫,出資1000元。立碑時間是2004年春,距朱彥夫卸任村支書已22年。

大女兒朱向華說,雖然離開張家泉多年,父親最喜歡的還是聊村里的人和事。“每當看到電視上有什么致富信息,只要覺得村里能用上,他就寫下來,等村里來人就交給他們。”

從1957年到1982年,朱彥夫干了25年村支書。為了群眾脫貧致富,這位重殘老戰士,一直堅守著張家泉這個“陣地”。

“為群眾,就是守陣地。怎么守?拼還是不拼,干還是不干,效果不一樣,境界更不一樣。”朱彥夫的選擇,就是一個字——拼!

天氣熱的時候,朱彥夫的殘腿幾乎是每走必破。為對付鉆心的疼痛,朱彥夫就大聲唱歌。“呻吟和唱歌同樣是聲音,卻天壤之別,一個是憂傷,一個是樂觀,唱比嘆好,笑比哭好,這是驗證革命意志的試金石。”在他1965年12月1日的日記里,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

1971年,朱彥夫開始為張家泉架電而奔波。沒想到,這場“仗”整整打了7年。

架電器材短缺,供電部門愛莫能助,沿途村莊不施援手,村里要通電,只能自己想辦法買器材。

活人還能讓尿憋死?朱彥夫不信這個邪。他利用一切外出機會,到處聯系架電器材,原本要兩個小時卸一次的假肢,經常一捆就是十幾個小時。

“那一年夏天,我到博山采購,為省下住宿錢,晚上我就睡在馬路邊,卸下假肢當枕頭。過路的人很多,時不時就有人停下來,疑惑又同情地看我幾眼,膽小一點的遠遠地站那兒嘟囔一句,‘這人真可憐,沒兒沒女的……’膽大一點的俯身在我臉前扔下幾分錢……”

多年以后,在自己的傳記文學作品《男兒無悔》中,朱彥夫述說了那次經歷。7年間,有太多這樣的酸甜苦辣。但終究,兩萬多公里的奔波,換回了15公里的架電材料。張家泉,也在周邊10多個村中第一個用上了電。

“跟著老朱走就是跟著黨走。”父老鄉親們不會講大道理,心里卻跟明鏡似的,“只要有老朱這股子不要命的勁頭,張家泉這塊陣地就永遠不會丟。”

短評:信念撐起生命之脊

14歲參軍入伍,歷經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戰斗;17歲受傷致殘,昏迷93天,動過47次手術,失去雙腳、雙手、左眼,右眼視力僅0.3。作為一個有功之臣、重殘之人,朱彥夫本可躺在榮軍醫院安享優撫,靠國家養活一輩子,讓別人照顧一輩子。

然而,他卻拖著重殘之軀,在長達25年的光陰中,帶領父老鄉親櫛風沐雨,治理荒山,興修水利,把一個窮村改造得煥然一新;在長達7年的光陰中,文盲出身的他,用嘴咬著筆、用殘臂抱著筆,用掉約半噸稿紙,出版33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極限人生》,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是什么,驅使著朱彥夫如此自強不息、沖鋒不止,用有限的生命書寫生命的極限?是什么,激勵著年已八旬的耄耋老人,到今天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是堅強的信念。朱彥夫說過,“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過去!”“人活著,就得奮斗;奮斗著,就是幸福;奮斗不止,幸福就不斷”……這些鏗鏘有力的話語,就是這位老共產黨員的堅強信念。

憑著這堅強的信念,功臣朱彥夫拒絕舒適的“寄生生活”,不向命運低頭屈服;憑著這堅強的信念,黨員朱彥夫不斷為父老鄉親謀福祉;憑著這堅強的信念,老兵朱彥夫頑強沖鋒了一輩子,支撐起他脆弱卻又堅強的生命之脊。(徐錦庚 卞民德)


責任編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巴嘎旗| 黄大仙区| 宝山区| 临高县| 清河县| 上高县| 雷波县| 新蔡县| 上杭县| 黔南| 平凉市| 康平县| 天柱县| 吐鲁番市| 天门市| 连山| 南汇区| 大丰市| 仪征市| 栾城县| 陈巴尔虎旗| 松滋市| 屯昌县| 漯河市| 巴彦淖尔市| 鄂伦春自治旗| 黑山县| 沾益县| 谷城县| 福贡县| 祥云县| 武山县| 紫金县| 墨竹工卡县| 新建县| 牟定县| 连平县| 舞阳县| 南平市| 年辖:市辖区| 通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