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實施十余年來,不僅重塑了黨風政風,更以“小切口”推動“大變局”,成為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金色名片”。站在新征程的起點上,唯有以八項規定為鐵規矩、硬杠杠,堅持鐵腕執紀、制度固本、作風潤心,方能持續加固作風建設堤壩,為民族復興凝聚磅礴偉力。
鐵腕執紀,以“零容忍”筑牢高壓線。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其權威性源于對違紀行為的“露頭就打”。數據顯示,僅2024年1月至11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便查處“四風”問題19.2萬起,處理26.9萬人,其中黨紀政務處分18.8萬人。2025年1月,全國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16430起,其中黨紀政務處分16410人,3名省部級干部被嚴肅處理,釋放出“越往后越嚴”的鮮明信號。這些數據與案例印證,作風建設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必須始終保持高壓態勢,以“一寸不讓”的執紀力度,破除僥幸心理,形成強大震懾。
制度固本,以“硬約束”織密長效網。八項規定從“立規矩”到“成方圓”,關鍵在于將實踐經驗固化為制度成果。從《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到《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黨內法規體系的完善為作風建設提供了制度支撐。實施細則更以“繡花功夫”細化規則:調研陪同人數省級不超過3人、市縣級僅1人陪同;會議規模壓縮至300人以內,時間不超過2天;出訪活動嚴控隨行人數與經費,杜絕“面子工程”。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近年來各地創新監督方式,如通過大數據篩查公車軌跡、稅務發票倒查公款消費,將制度“籠子”越扎越緊。正是這種“制度—執行—監督”的閉環體系,讓八項規定從“紙上條文”轉化為“行動自覺”,為作風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作風潤心,以“新氣象”凝聚向心力。八項規定的深層意義,在于推動作風之變從“行為規范”升華為“價值認同”。十年間,黨風政風之變帶動社風民風煥新:高檔酒樓轉型平民餐館,“天價茶”回歸理性消費,婚喪嫁娶摒棄鋪張攀比;領導干部調研“沉到田間地頭”,群眾辦事“少跑腿、多點贊”,黨員干部從“疲于應酬”轉向“讀書健身陪家人”。這種變化不僅是外在約束的結果,更是內在思想的重塑。作風建設的“潤物無聲”,讓黨群關系更緊密,政治生態更清朗,為社會注入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