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時節,站在安徽蕪湖濱江公園遠望,開闊的長江上貨輪往來穿梭,在建的商合杭高鐵大橋飛入眼簾,只見高高的塔柱,筆直的橋體,雛形初現的大橋凌空橫跨江面,又是一次“天塹變通途”的壯舉。
長江浩浩湯湯,流經安徽416公里,自安慶宿松境內的小孤山始,從馬鞍山和縣烏江鎮附近流入江蘇,貫穿安慶、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5市。長江安徽段被親切稱為“八百里皖江”。
八百里皖江一路承納,滋養著徽風皖韻。在這里,一曲黃梅遠播大江南北;在這里,李白留下“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千古佳句;在這里,成就了徽商“無徽不成鎮”的傳奇。
八百里皖江一路放歌,承載著騰飛夢想。作為長江經濟帶承東啟西的重要節點省份,安徽以綠色打底,開足馬力創新創業,張開臂膀迎客天下,在高質量發展的航道上揚帆遠航。
從“靠江吃江”到“靠江護江”
3年前,2016年1月5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開。“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長江經濟帶發展指明方向、劃定航向。
3年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思路指導著安徽長江經濟帶建設,《關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實施意見》的出臺,《安徽省生態保護紅線》的發布……從頂層設計到具體措施,都貫徹著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
“這一片叫陳家圩,由于歷史原因,沿長江形成了24家非法碼頭、砂場,共占用岸線4300多米。”在地處長江下游的馬鞍山市雨山區,采石街道武裝部長周勇介紹說,由此帶來的問題一籮筐:物料堆場、違法建設、空氣污染等,讓當地人意見不斷。
2017年4月,雨山區經過半年多時間的專項整治,最終攻克“非法碼頭”這一頑疾,沿線24家全部被取締拆除。不僅如此,通過開展岸線恢復,覆土面積18萬平方米,復綠420畝,為下一步綠色發展開了個好頭。
“發展不能犧牲環境、犧牲生態、犧牲資源,要走綠色發展的路子。”在馬鞍山市委書記張岳峰的眼中,唯有生態先行,才能“一馬當先”。
基于此,馬鞍山提出了“生態福地、智造名城”的城市發展定位,拿出壯士斷腕、刮骨療傷的勇氣,下大力氣倒逼產業轉型,立足鋼,延伸鋼,不唯鋼,超越鋼,產業發展由“制造”向“智造”邁進。
馬鞍山轉變的背后,折射出安徽長江沿線城市開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近年來,安徽始終把打造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一號工程”來抓。“切實強化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的美麗長江(安徽)經濟帶的責任擔當,為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黃金經濟帶作出安徽貢獻。”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強調。
安徽著力構筑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線”,重點開展禁新建、減存量、關污源、進園區、建新綠、納統管、強機制“七大行動”。截至2018年底,安徽沿江各市整治完成4000余家“散亂污”企業,拆除長江干流沿線200多座非法碼頭,釋放岸線30多公里。
污染正在逐步消除,生態在不斷修復。“不僅江豚棲息的環境好了,周邊市民的生活環境也在改善。”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張西斌對長江環境的變化頗有感觸。
得益于長江生態環境的治理,如今,張西斌所在的保護區江豚數量慢慢多了起來。在他看來,這是長江環境改善的最好例證。
從“生態綠洲”到“創新高地”
傻子瓜子、奇瑞汽車、三只松鼠,這三個不同時代的改革創新名片,都誕生于同一座城市——安徽蕪湖。浩浩湯湯的長江,塑造了這座城市的血與肉,更賦予了它善于因時而變、自我創新的靈性。
背靠長江黃金岸線,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內一片忙碌。
于2015年從上海遷址來到蕪湖的酷哇機器人廠房內,碼放整齊的機器人行李箱即將被打包發往歐洲。
單從外觀上,很難看出它們與普通旅行箱的區別。但在安徽酷哇執行總裁姜廣宇的眼里,這可是一只只充滿“黑科技”的智能箱子。
“只需站在箱子前按動按鈕,箱子就能實現自動跟隨,靈活地加速、急轉和剎車,佩戴上感應手環,靠近即可開鎖,遠離即可上鎖……”說起自己的研發成果,姜廣宇頭頭是道。
“蕪湖做產業,不是簡單地拓展一個產業,也不是延伸一條產業鏈,而是搭建一個產業生態圈。”蕪湖市副市長曹哨兵如是說。
記者在蕪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采訪時發現,埃夫特智能裝備、安徽酷哇、蕪湖行健等一批機器人企業都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及專利。
不只在蕪湖,創新的種子已在江淮大地抽芽吐綠,茁壯成長。如何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前提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安徽給出的答案是,著力下好創新“先手棋”,打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引領型發展優勢。
2018年,安徽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四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為抓手,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在這片土地上,先后涌現出一批世界領先或國際一流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18個光量子比特糾纏,刷新了世界紀錄;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首次實現等離子體電子溫度1億度,裝置性能達到新高度;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3臺設備在國際首顆大氣和陸地綜合高光譜觀測衛星——高分五號上成功應用;蚌埠玻璃設計院成功拉引世界最薄0.12毫米超薄浮法電子玻璃……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已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逶迤流淌的長江,恰似安徽的血脈和脊梁,416公里的安徽長江沿岸,匯聚了平板顯示、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智能家電和智能語音等優勢領域產業。從加工制造向研發創新、從產業跟跑變市場領跑,安徽經濟正在經歷一場美麗蛻變。
從“徽商古道”到“黃金水道”
當年,古徽商翻山越嶺外出經商,沿新安江往東,溯青弋江北上。留下的一條條“徽商古道”,一端牽著青山環抱的徽商故里,一端連著由他們締造的商業傳奇,不僅成就了一代代徽商,更是對安徽、江蘇、浙江等地的經濟貿易起到重要作用。
昔有徽商古道,今看黃金水道。
如今的安徽,通過打造航道暢通、樞紐互通、江海聯通的“大通道”格局,正在一步步走向世界,續寫徽商新傳奇。
2017年7月5日,滿載4700噸貨物的越南籍“海豚15”號貨輪,自印尼布敦島布通港抵達馬鞍山鄭蒲港,這標志著鄭蒲港碼頭正式對外籍輪船開放。
除了迎來首條外籍輪進港,當天鄭蒲港至上海港外貿內支線、鄭蒲港至盤錦港內貿集裝箱定期班輪也同步開通。
馬鞍山鄭蒲港這一皖江北岸最大深水港、水運一類開放口岸、糧食指定入境口岸的建成,不僅為安徽開放型經濟發展、“皖貨皖運”增加了新的通道,也有力提升了安徽沿江港口的輻射能力。
與此同時,合肥,這個在過去被看成鐵路“局外人”的地方,如今成了全國綜合鐵路樞紐。短短幾年,“米字型”高鐵樞紐網基本實現。
依托黃金水道,安徽開放的步伐越邁越大。從上世紀90年代的“開發皖江、呼應浦東”,到后來的東向發展戰略,再到加入長三角合作機制,安徽與長三角的參與度、緊密度、融合度不斷提升。
作為內陸融入長三角的最前沿,安徽深度融入長三角發展的動作頻頻,好消息不斷。2018年4月,繼合肥、蕪湖、馬鞍山等5座城市之后,安徽銅陵、安慶、池州、宣城4座城市作為新成員加入長三角協調會。緊接著,當年6月,宣城、蕪湖、合肥3市簽署共享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
皖江水詩意悠悠,黃梅戲久久回蕩。
在鄭蒲港的西梁渡口,東梁山、西梁山隔江相對,激宕著“天門中斷楚江開”的回響,安徽今天的發展猶如巨輪遠航,順長江之水沖開天門,排闥奔涌,直入大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