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享、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根本價值取向。共享發展的實質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共享發展不僅是生產關系層面的問題,也是生產力層面的問題,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有機統一。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相關論述,我們認為共享發展理念為創新驅動發展指明了方向,創新驅動則是實現共享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依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處理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共享發展之路。
一是以包容性創新實現全民共享。包容性創新是指在創新的過程和結果中都充分考慮并實現弱勢群體的參與和需求。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弱勢群體的特定需求開展創新活動,使他們能夠享受創新成果;二是吸納弱勢群體參與、推動和實施創新活動,在創新過程中發揮作用、創造價值。此外,創新是把雙刃劍,“創造性破壞”常常涉及對現有利益格局的調整,在創造價值、讓一部分人獲得收益的同時,也會讓一部分人造成失業或收入減少。通過制度創新,來合理分配創新收益,是包容性創新的應有之義。因此,包容性創新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驅動力,也是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全民共享的驅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早有論述:“在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創新和就業關系。我國發展面臨雙重矛盾,一方面要加快創新、形成新的增長動力,另一方面加快創新必然引起技術落后企業關停并轉,帶來相當數量的失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創造了很多新的業態,但勞動力難以適應,造成了大量結構性失業。我們必須從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出發,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很多貧困人口。要把握好科技創新和穩定就業的平衡點,既要堅定不移加快創新,也要實施有效的社會政策特別是教育和社保政策,解決增強勞動人口就業能力和保障基本生活問題,確保社會大局穩定。”這要求我們在制定創新政策時必須充分考慮政策的社會包容性。
二是以全方位創新實現全面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享是全面的共享,共享發展不僅僅是共享經濟發展成果,還包括教育、醫療、環境等民生領域的共享。”
在過去幾十年發展過程中,我國7億多人口擺脫了貧困,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基本醫療保障網和養老保障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扎實推進。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均收入、人均受教育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等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實踐表明,不斷拓展創新領域和方式,緊緊依靠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能夠有效破解各類民生難題。例如,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科技創新推動下,近年來共享經濟在教育、醫療、出行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迅速崛起;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公益慈善眾籌項目,在扶危濟困、彰顯社會互助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示范作用。今后在創新政策設計上,要進一步把共享發展理念落實到科技創新優先領域和技術路線選擇上,加大民生科技投入,從源頭上做到以科技創新推動共享發展;同時鼓勵各種有利于解決教育、醫療和環境等領域不平衡問題的“社會創新”。
三是以大眾創新實現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要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要全面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各行業各方面的勞動者、企業家、創新人才、各級干部創造發揮作用的舞臺和環境。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縱觀歷史,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釋放大眾創新創業能力的歷史。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依靠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同時實現國家繁榮和人民富足的目標,為公平、公正的財富分配夯實基礎。
我國40年改革開放實踐表明,只有激發大眾追求財富的欲望,釋放全民創新創業的熱情,才能為經濟發展提供持久的內生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致富光榮”“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成為時代強音。上世紀80年代初以家庭聯產承包制為核心的農村體制改革,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創新創業熱情,“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長起一批至今仍生機勃勃的企業。90年代初,一大批科研人員和國企職工“下海”創業,以華為集團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迅速崛起。新世紀以來,我國加入WTO,經濟更加開放、創新創業更加活躍,互聯網、新能源、通訊和通訊設備等產業快速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互聯網+”、智能制造、共享經濟方興未艾,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競相涌現。高校、科研人員、企業和社會大眾共同參與,供給側、需求側同步發力,新一輪大眾創新創業熱潮已經到來。今后的創新政策仍需繼續著力于激勵和服務大眾創新,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共建中實現共享。
四是以可持續創新實現漸進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做超越階段的事情,我們要立足國情、立足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來思考設計共享政策,要根據現有條件把能做的事情盡量做起來,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最大貨物出口國、第二大貨物進口國、第二大對外直接投資國、最大外匯儲備國。但塊頭大不等于強,體重大不等于壯。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進入中高速,要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經濟發展才能行穩致遠,持續做大、做好蛋糕。歷史經驗表明,平均主義會嚴重挫傷勞動積極性、高稅收高福利不僅難以持續,更會嚴重損害人們的工作積極性。過高地提出共享和公平的目標,也有可能挫傷創新的積極性和活力。落實共享發展理念,就要扎扎實實地打開創新驅動發展的底子,把握好共享的水平和節奏,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處理好創新與共享的平衡關系。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