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皖北大地,處處涌動著激情與活力,綠油油的原野上孕育著來年豐收的希望。 遠處波光粼粼,近處楊柳依依,湖邊草地上,孩子們盡情歡笑……這個“東西南北都有景”的淮北市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幾年前還是“臟亂差”的采煤塌陷區;一條條寬闊的農村公路猶如一行行樂譜,往來奔馳的公交車就像一個個跳動的音符……三面環山的宿州市埇橋區夏劉寨村,如今進城只需半小時。 “全局贏是最大的贏”“整體贏是最好的贏”,這樣的新觀念在皖北漸成共識。近年來,皖北各地大力實施協調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城區、園區、農區一體化發展,經濟社會協調性和平衡性逐步改善,發展空間得到拓寬,發展后勁不斷增強,經濟社會實現了向高質量發展的轉型。 城鄉統籌,迎來春色滿園 “過去,農村用電價格最高時,一度電比一斤豬肉還貴。現在,城鄉同網同價,農村家用電每度只有五角多錢。 ”靈璧縣漁溝鎮農民張廣兵感嘆。靈璧縣是全國電力改革發源地,經過多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農民享受和城里人同樣的用電價格和用電質量。 “昨天回家竟走錯了莊子。 ”11月28日,從寧波務工回家的姜秀梅對記者說,大半年沒回家,家鄉變化太大,過去作為“地標”的垃圾柴草堆不見了。今年7月,渦陽縣正式啟動城鄉環衛一體化工程,總投資2億余元,由專業公司干專業的事。 “現在城市里如何保潔,農村就如何保潔。 ”姜秀梅一臉開心。 城鄉統籌駛入“快車道”,南北結對也進入新階段。坐落于阜陽市臨泉縣的臨廬現代產業園由合肥市廬陽區和臨泉縣合作共建,旨在打造產城一體、五化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園區。園區內一座座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地下綜合管廊項目全面鋪開,安置區、幼兒園、小學、中學依次排列,剛剛落成的國際汽車城大氣壯觀,一座高標準的產城融合現代化園區雛形初現。廬陽區派駐數十名懂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人才長期駐點園區,手把手指導;廬陽區每年支持臨泉發展資金5000萬元;兩地招商局建立招商聯動機制,定期溝通招商信息,實現招商信息和招商活動共享互動,使園區成為優勢疊加的投資洼地。截至目前,園區入園企業有30多家,億元以上項目9家。 區域競爭的同時,區域協同也吹響了號角。最近,國務院發文,批復原則同意《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這意味著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涉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五個省份的20個市1個縣,將為包括宿州、淮北、蚌埠在內的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帶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 為迎接這一“利好”,蚌埠加強創新合作交流,圍繞電子信息、智能裝備、硅基新材料等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新動能,推進上下游產業鏈聯盟合作、生態資源聯合開發、物流信息共同促進,整體推進黃金水道的全流域發展。淮北市堅持開放融合發展,圍繞打造蘇魯豫皖四省交匯區域開放創新新高地目標,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促進園區轉型升級。宿州市主動銜接中原經濟區發展戰略,全面參與淮河生態經濟帶合作發展,促進區域間產業、市場和要素資源的全方位對接。 雙輪驅動,經濟與社會建設同步發展 “吃得好,照顧得好,還能與別的老人聊天,這日子美。 ”在亳州市蒙城縣三義鎮楚樓村,77歲的王展貞老人高興地說,每天4元錢吃3頓飯,政府補貼6元,三四十名老人聚在一起吃飯很熱鬧,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孤零零生活了。 蒙城縣在全縣290個行政村推廣農村居家養老工程,在2017年建設100個居家養老中心的基礎上,今年縣財政又拿出6000萬元,擴大居家養老中心的覆蓋面,目前已建成244個,覆蓋率達84%。 五米寬的柏油路平坦整潔,繁忙的公交車往來穿梭。 12月4日上午,宿州市埇橋區夾溝鎮夏劉寨村果樹農民王文書,來到村口的公交車站,準備坐車進城賣桃。 “過去要繞行10多公里到鎮上坐車,現在公交車20分鐘一班。 ”王文書說。 埇橋區大力推行城鄉公交一體化,目前共有農村客運班線60多條,營運公交客車300余臺,鄉鎮客運班線通達度為100%,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98%以上,一個城鄉相連、覆蓋全區的農村客運網絡已基本形成,拉近了城鄉之間的距離,帶動了城鄉統籌發展。全區最邊遠偏僻的夾溝鎮草場村,“村村通”修到了農民的家門口,每天都有鄉村巴士來回。村里的老人說:“俺多少年‘圈’在山窩里,連城里啥樣也不知道,現在公交車進村,終于可以到城里看一看了。 ” 記者走進淮北市高岳街道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只見30多名學員正在專心聽講。 “專家們不僅借助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為淮北農民詳細講解了國外農場建設的先進理念,還帶領淮北農民深入田間地頭觀摩學習那些成功案例。”學員朱新全說。他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受益匪淺,很快在農業示范園種植了150畝食用菌、200畝玫瑰花。隨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開展,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快速成長,成為了農民致富的“領頭羊”。 兩翼共振,經濟和文化產業并駕齊驅 10月31日,中央文明辦發布2018年10月中國好人榜。上班途中、見義勇為救出被拐女童的陳偉華喜獲這一殊榮。至此,濉溪縣“中國好人”上榜人數已達46位。素有“酒鄉煤城、中原糧倉”美譽的濉溪縣,近年來涌現出一大批耳熟能詳的文明楷模,已然成為崇德之地。 如何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同步發展與相得益彰,一直是皖北各地努力的方向。煤炭之都淮北市始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扎實推進改革、開放、發展,在并無特殊稟賦的基礎上,走出了一條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環境優美、好人輩出的嶄新道路。 “靈璧一石天下奇,聲如青銅色如玉。 ”靈璧縣漁溝鎮把發展奇石產業與奇石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確定立足于旅游文化來發展奇石產業的戰略思路,挖掘以靈璧石為主題的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在全鎮形成登山、游園、賞石、購物、采摘、垂釣、餐飲、住宿的旅游線路。近年來,漁溝鎮榮登安徽旅游品牌100強,榮獲“全國文明村鎮”、中國十佳生態旅游古鎮等榮譽稱號。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宿州市健全和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加強隋唐大運河遺址等重點文化遺產、遺址和文物的保護性開發;挖掘和整合楚漢文化、孝賢文化、書畫文化、鐘馗文化、戲曲文化、馬戲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創新載體,打造人文薈萃、特色彰顯的宿州文化,為城市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同時,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增強文化競爭力,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戰略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走出一條“以文興市”的發展新路。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