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低保、五保等救助水平大幅提升,社會辦養老機構床位數顯著增加,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向縱深推進……我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民政工作的決策部署,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健全?;?、兜底線的制度,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創新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在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會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交出溫暖人心的民生成績單,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社會救助 守護民生底線
銅陵市銅官區官塘社區居民小蘇,不久前因身患重病,面臨大額醫療費支出,家庭經濟狀況不堪重負。面對突發困難,民政部門為小蘇辦理了臨時救助,給予2萬元救助金,緩解了小蘇的燃眉之急。
以解決群眾急難為目標的臨時救助制度,給社會救助體系增添了彈性。近年來,我省拓展社會救助體系的內涵,就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受災人員救助、臨時救助及醫療、就業、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出臺政策規定,逐步建立系統、全面的社會救助制度框架。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各項社會救助標準同步增長。 2012年以來,全省城鄉低保標準分別增長66%和180%,211萬低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36.9萬人被納入五保供養體系,實施醫療救助2100萬人次、臨時救助78萬戶次,及時救助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73.5萬人次,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有力妥善安排,孤兒養育保障標準大幅提升。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兜底保障。
在救助標準提升的同時,救助機制也更加完善。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和“救急難”發現機制的建立,使受助對象更加及時、便利地獲得救助。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的完善,提升了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我省還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價格補貼聯動機制,將相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為社會救助體系安裝主動調節裝置,從而更具彈性和適應性。
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我省基本形成體系完善、機制健全的社會救助新格局,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網更加堅實牢靠,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工作績效評價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前列。
健全體系 保障老有所養
室外鳥鳴綠樹、魚游碧水,室內寬敞明亮,地板、臺階、洗浴設備等都針對老年人特點作出特別設計。位于阜陽市潁州區的阜陽市老年公寓,采取公建民營模式,有效提升運營服務水平,成為500多位老人安度晚年的溫馨家園。
為解決養老服務供需矛盾,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和能力提升,加快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服務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目前,全省各類養老機構總數達到2492家、床位30.1萬張。對社會辦養老機構,給予一次性建設補貼、運營補貼、貸款貼息、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等扶持政策。目前全省共有社會辦養老機構845家,床位總數達到11萬張。醫養結合方面,全省有678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醫養簽約的養老機構達到607家。各類醫療機構舉辦的養老機構、取得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的護理院、安寧療護中心,享受與民辦養老機構相同的扶持優惠政策。
社區居家養老和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正在補齊。在城市,以老年人需求評估體系建設為核心,以縣區、街道、社區三級養老服務中心為依托,打造20分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圈。在農村,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高齡、留守、不能自理老年人探視走訪,搭建農村失能老年人集中住養和照料護理網絡。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率列入省政府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和民生工程實施內容,2018年底,全省城市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總面積達到162萬平方米。
增加有效供給、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的實踐,正給老年人帶來更加安穩幸福的晚年生活。
創新治理 激發社會活力
合肥市蜀山區合作化南路社區省一建小區停車位緊張,鄰里之間為停車問題不時發生矛盾。不久前,社區黨委通過居民議事平臺“周末議事廳”,召集居民代表共同協商,確定了解決“停車難”的方案,并制定停車規范,約束不文明停車行為。如今,小區“停車難”得到很大緩解,鄰里關系更加和諧。
為發揮社區在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社區治理體制機制創新,社區服務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全省啟動兩批城鄉社區協商示范點建設,民主協商深入人心、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社區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效果顯著,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全省行政村中農村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正常運轉率超過90%,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硬件達到全國農村社區建設示范創建標準以上超50%。
社會組織是黨和政府在社會治理領域的重要“幫手”。民政部門持續深化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革,激發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投身公益事業的積極性。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至2018年,共有250余家省級社會組織通過不同形式參與脫貧攻堅,累計實施扶貧項目300余個,結對幫扶貧困村130個,投入資金超過2.7億元,受益對象超過20萬人,在扶貧扶志扶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培育扶持與加強監管并重,確保社會組織健康發展。啟動并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改革任務,省級共有161家行業協會商會與其主管單位實現人員、職能、資產等分離和規范。清理規范行業協會商會涉企收費行為,2018年以來各級行業協會商會累計主動減免會費近千萬元。
夯實社會治理根基,激發共建共享活力。體制機制的創新、治理方式的轉變,帶來基層群眾自治水平的提升,促進了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為全面建設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匯聚起更加磅礴的動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