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時政--要聞

“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

——記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率領的量子信息科學團隊

來源:安徽日報2019-03-25作者: 桂運安

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引領科技發展方向,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又斬獲一項大獎,因在量子信息科學領域的突出貢獻,潘建偉被美國光學學會授予2019年度伍德獎。這是自伍德獎設立40余年來,中國科學家因在本土研究工作而首次獲獎。這已不是潘建偉院士團隊今年以來首次獲獎。就在2月14日,該團隊印娟教授代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赴美國華盛頓,領取美國科學促進會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這是克利夫蘭獎設立96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重要榮譽。

“一百年前,愛因斯坦來到中國,他所看到的是一個分裂而弱小的國家正飽受戰爭蹂躪。如今,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很高興能夠與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為科學進步貢獻力量。”印娟在領獎時表示。對于潘建偉團隊的成員來說,響應祖國召喚,代表祖國參與國際競爭,是他們永遠的驕傲。潘建偉認為,新一代科學家有責任讓祖國成為一個科技強國、經濟強國,如果每個人都這么做,我們的國家就有希望。

科技報國,要讓中國“全面領跑”世界量子通信研究

量子論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理論之一,與相對論一起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量子信息技術,是當今世界前沿科技,也是各國競相角逐的焦點。

20多年來,潘建偉院士和他的團隊成員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等一直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辛勤耕耘。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世界首條遠距離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開通運營,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原型機誕生……潘建偉院士團隊在量子信息技術領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不僅讓中國“全面領跑”世界量子通信研究,使中國贏得了巨大國際聲譽,更是提振了中國科學家自主創新的信心。

“你的夢想是什么?”“我要在中國建一個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1996年,奧地利,時年26歲的潘建偉,第一次在因斯布魯克大學見到導師塞林格教授,就確立了科技報國的理想。潘建偉坦言,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味道,但的確反映了他們那一代人希望改變我國科技領域在國際上長期處于跟隨水平的迫切心情。1999年,潘建偉參與完成的量子態隱形輸送的研究成果,被《自然》雜志評為“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2001年,潘建偉學成回國,在中國科大組建團隊。歸國之初,面對幼小的女兒提出“為什么要回國?”的問題時,他堅定地說:“我們是中國人,要為祖國做點事!”

師生有個“君子之約”,學成后報效國家

潘建偉始終認為,個人命運和祖國命運密不可分。他的愛國思想和實際行動,也深深地影響著團隊的每一個人。

“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潘建偉團隊成員陸朝陽的手機里,至今仍保存著這條10年前老師發給他的短信。2009年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去了短信。當時,陸朝陽正在英國劍橋大學從事固態量子光學的研究。2011年初,在完成博士論文答辯的同時,陸朝陽入選比例僅有1%的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的研究員,但他毅然決定回國,“同樣做一項科研,如果能在國內做,就算更艱苦些,為什么不回去做呢?”

“潘老師的愛國情懷,打動著弟子們的心。”陸朝陽坦言,他們出國深造的弟子與老師有一個“君子之約”,學成之后立馬回歸,報效國家。“潘老師之所以送我們出來,是他對于團隊建設的提前‘布局’,讓我們學習國際最前沿的技術,把新的理論和方法帶回國。”2017年5月3日,中國科大主導研制的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在上海誕生,比首臺電子管及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100倍,創造世界紀錄,陸朝陽正是這一成果的“重要功臣”。

“候鳥”回歸,成就量子“夢之隊”

潘建偉表示,從事量子信息研究就像炒菜,要有各種好的原料。回國建立實驗室后,他陸續將一批有潛力的學生送到國外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深造,讓他們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在國際學術前沿開闊眼界、鍛煉成長。陳宇翱到德國慕尼黑研究超冷原子調控技術,陸朝陽到英國劍橋研究量子點光源技術,張強到美國斯坦福學習單光子探測技術……祖國像個強磁場,這些被送出去的年輕學子們,如今陸續像候鳥一樣學成歸來,最終成就了世界上著名的量子“夢之隊”。

“回想自己一生,經歷過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達。”在中國科大上海研究院的墻壁上,醒目地鐫刻著著名物理學家趙忠堯的這段話。“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努力奮斗,貢獻于這個時代,無愧于這個時代。”在潘建偉看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老一輩科學家通過他們的努力為祖國的國防做出了重要貢獻,作為新一代科學家,他們更要通過科技創新為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去奮斗,竭盡全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記者 桂運安


責任編輯:王振華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四平市| 武邑县| 东阳市| 闻喜县| 积石山| 宜兰县| 荆州市| 潜山县| 富源县| 庐江县| 彭泽县| 视频| 逊克县| 陇川县| 庆阳市| 平度市| 德令哈市| 舒兰市| 潮安县| 仲巴县| 永登县| 隆林| 吴江市| 余干县| 樟树市| 嘉鱼县| 永泰县| 江都市| 凤冈县| 钟山县| 故城县| 吉安市| 化隆| 峡江县| 九江县| 岳池县| 芷江| 廊坊市| 开化县|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