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汪永安)5月11日,安徽農業大學發布四大糧油作物主推技術,為“江淮糧倉”建設提供“安農方案”。
當日,安徽省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技術研討暨小麥新品種現場觀摩會在宿州舉行。會上,安徽農業大學發布了小麥高產、抗逆新品種選育技術與應用,耐密抗逆系列玉米新品種選育技術與應用,大豆優異新品種選育技術與應用,優質、抗逆水稻新品種選育技術與應用等一批助力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的新技術。
作為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我省以占全國4.3%的耕地貢獻了6%的糧食產量。我省將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作為核心目標,聚焦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通過政策、技術、資金三管齊下,推動糧食生產從“高產示范田”向“全域均衡增產”跨越。這需要針對水稻、小麥等主糧作物,因地制宜制定區域性技術方案,著力攻克農機農藝融合不暢、播種質量參差不齊等生產難題。
近年來,安徽農業大學聚焦糧油作物產業發展核心難題,以高產抗逆育種、基因編輯種質創新和綠色技術集成三大方向為突破口,系統性攻克水稻與小麥生產瓶頸。針對品種同質化、抗性不足和肥料利用率低等產業痛點,創新性運用基因聚合育種技術,成功培育出皖粳1608等高產優質抗逆水稻新品種,并研發配套高產綠色栽培技術,通過控釋肥與速效肥科學配比,實現肥料利用率從傳統水平提升至55%,較常規種植增產6%以上,創區域高產新紀錄。構建了“抗逆育種+精準植保+綠色栽培”三位一體的小麥生產技術體系,培育出安農98等一批適應江淮區域的高產穩產優質抗逆突破性小麥新品種;結合物聯網監測與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實現減藥防病雙層效果,推動小麥單產提升與品質保障雙突破。糧油作物技術成果的協同創新,為“江淮糧倉”建設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