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市城區西北角,有座胭脂山。在當地群眾口中,這座曾經的荒山流傳著一個和植樹造林相關的故事——
公元1037年,39歲的包拯獲授天長知縣。一到縣衙,他就換下官服四處考察民情、查訪山形地勢。“鄉親,這山可好?”指著門前光禿禿、黃蠟蠟的山堆,包拯找來幾位當地老人詢問。“這山一下暴雨,黃泥水漫得每家皆是,可氣煞人啊!”聽了當地群眾的話,這名新任縣令立即表態:都種上樹。樹苗買來后,他扛著鐵鍬和群眾一起上山栽樹。第二年春天,漫山遍野的桃樹開出粉色的花,映紅了整個山坡。這座山因此被當地百姓稱為“胭脂山”。
時至今日,安徽干群攜手造林的腳步不僅沒有停歇,還有了更高追求:以林長制改革為抓手,建設高顏值、高價值、高品質、高質量“綠美江淮”。
和諧共生
繪就綠美江淮新畫卷
再難,李克文也要建好綠美村莊。
為改造蕪湖市繁昌區峨山鎮東島村雜草叢生的當家塘,這位村黨總支書記每天要接70多個村民打來的電話。“群眾對工作不理解不支持,有的上來就罵人。”一天下來,他的手機打得發燙、耳膜聽得發脹。
2024年7月25日,他等來了曙光。當天,省委常委會會議暨2024年省級林長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安徽省綠美江淮行動建設規劃(2023—2027年)》,提出扎實推進綠美村莊建設、綠美鄉鎮建設、綠美森林提升、綠色產業發展等行動,以“植綠、添美、增質、惠民”為主線,建設高水平城鄉一體化綠美人居環境。
綠美村莊建設恰逢其時。然而,提升村莊“顏值”必然會觸動部分村民“利益”,如何讓群眾訴求和綠美建設同頻共振,成了現實難題。
“為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拆遷和用地矛盾,我們提出‘讓、征、租、換’的工作思路。”李克文介紹,愿意為綠美村莊建設讓出利益的,村里就張榜公示給予精神鼓勵;不愿意的,就通過土地調換、租賃和征用等方式解決。
干群擰成一股繩,東島村綠美村莊建設“快馬加鞭”。原本雜草叢生的當家塘“變身”水清岸綠、人人打卡的微縮景觀。
東島村找到了“變美”的“法門”,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也想盡辦法打造人鱷和諧共生的美景。
位于南陵縣籍山鎮東部的長樂村,五分之四面積處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根據2023年野外調查數據,該片區揚子鱷總數在300條至400條。
“為保護揚子鱷和棲息地,村里很多經濟項目不能落地,許多畜禽養殖場、加工廠都拆除和搬遷了。”長樂村黨委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余天壽介紹,揚子鱷雖然沒有攻擊性,但會爬到村民的水塘里吃魚蝦,破壞秧苗也是常有的事。
事情在2024年2月迎來轉機。國務院第26次常務會議通過《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國家將用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對在依法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生態功能重要區域開展生態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補償。
“因揚子鱷造成經濟損失的,經群眾申請、村干部匯總、保護站核實后,統一由屬地政府撥款賠償損失,落實揚子鱷核心棲息地生態補償。”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章崇志介紹,2024年安徽共支付揚子鱷保護區全域范圍的生態補償240多萬元。
村里也依托揚子鱷“生金”。“我們注冊地理生態商標‘長樂鱷’,引進企業流轉520余畝土地種植生態大米,每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可增加10多萬元。”余天壽說。
“保護揚子鱷就是保護咱們的‘錢袋子’。”從心有怨言到全力支持,保護區群眾已經逐漸形成思想共識,人鱷共生的優美畫卷正徐徐展開。
安徽正在擘畫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美畫卷。2024年以來,全省持續推進“四廊兩屏”重點工程建設,一體推進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修復,穩固生態基礎、完善生態系統。
截至目前,安徽共完成人工造林27.24萬畝、封山育林111.51萬畝,持續推進200個綠美村莊、80個綠美鄉鎮建設,打造綠美江淮示范點32個,14萬平方公里的江淮大地美美與共。
破冰前行
探索林業改革新路徑
對于吳志輝來說,推進改革的每一步,都像“翻越一座山”。
一直以來,安徽都在不斷探索林業改革,為高品質綠美江淮注入澎湃動力。
1996年畢業之后,吳志輝一頭扎進大山里,為群眾解決山核桃種植的技術難題。“經過20多年努力,我們建立了完善的技術體系,建立了1項行業標準和9項地方標準。”如今,吳志輝已是寧國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寧國市山核桃種植面積達到40.4萬畝,被譽為“中國山核桃之鄉”。
雖然聲名在外,但這座皖浙交界的縣級市依然無法避免山區容易出現的共性問題:基礎設施匱乏、林權權屬碎片化、鄉村空心化。
以萬家鄉大龍村楊樹莊村民組為例,全組村民25戶分了187塊山場,最多一戶人家有十幾塊。不僅生產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還容易引發矛盾糾紛。面對“一山多戶,一戶多山”的現象,如何破局?
2019年開始,他積極對接聯系有發展意愿的大戶,鼓勵他們以村民組為單位統一流轉山場,探索山核桃適度規模經營。
2021年6月4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視頻會議,決定在安徽省宣城市等全國多地開展林業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力爭用3年至5年時間,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為深化改革、推動發展探路子、作示范。
攢夠了群眾基礎,又等來了試點機遇,寧國市決定大刀闊斧地推進“小山變大山”改革。同時,為了讓林農見到實惠,寧國市財政拿出了真金白銀的山核桃產業振興資金,承諾給率先探索改革的村民組最高100萬元用于基礎設施等建設。
即便如此,改革推動的過程還是舉步維艱。“群眾的觀念要變,涉及個人利益的要讓,基層情況非常復雜。”吳志輝清楚地記得,有個試點村的村民組組長給他打電話抱怨:“你別說給我100萬了,就是給1000萬,這事我也不干了!”
“改革肯定有過程。”除了反復勸說,吳志輝還根據現實情況不斷調整政策內容,“要給林農一個跳起來能夠摘得到的桃子,他們才愿意動一動。”
最終,寧國市創新實施“二段式經營模式”,對年齡較大且無力管理山場的林農或不再從事林業生產的林農,將承包的山場托管給林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大戶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經營主體與林農協商確定分成比例,托管時間一般不低于8年,到期后雙方再協商后續合作模式。
有了群眾信任的托管主體,楊樹莊村民組推進“小山并大山”改革的過程相對順利。“我以前有15塊山場,現在合并調整完后只有6塊,但是連成片了,很方便種植和管理。”村民陳愛平算了筆賬,每年僅山核桃人工采摘費用就能節省1萬元開支。
改革落地,政府承諾的獎補資金很快到位。楊樹莊村民組用獎補資金加上群眾自籌的費用,修通了多年期盼的850米的上山道路。路通那天,大家在震天的鞭炮聲中喜笑顏開,像是在和這座養育他們的大山一起,分享改革的紅利。
截至目前,寧國市已完成38個村民組山場整合,涉及林農1167戶,山場總面積4萬余畝,“小山變大山”改革成效初顯。
科技驅動
林業發展跑出加速度
劉洋在為企業“找專家”奔波。
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林業始終把科技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林業科技創新能力,在一批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
2024年上半年,銅陵市郊區有一片3000畝的油茶基地亟待開工建設,項目執行方是當地的鄉村振興公司。由于第一次接觸這類項目,企業對選種、栽植等工作都非常陌生。
“他們打來電話求助,希望能夠幫忙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作為銅陵市林業局副局長,劉洋通過調研發現,全市300多家林業企業,有五分之一都提出同樣的需求。
參考林長制改革成功經驗,銅陵提出選派科技林長,點對點為企業發展出謀劃策。
2024年7月,銅陵市正式聘任首批科技林長。來自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安徽榧福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高校院所和企業的10名專家,為全市林業發展提供涵蓋經果林栽培、生態修復、遺傳育種、智慧防火、森林保護、觀賞園藝等多個方面的智力服務。
有了科技林長,銅陵市郊區企業的油茶種植難題迎刃而解。去年,銅陵市選派的科技林長先后開展上門指導、專業授課、林技培訓等30余次,聚焦林業高質量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培育等開展座談交流4次,服務涉林經營主體120余家。
各市縣同樣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一系列科技成果在林業領域的落地應用,帶動當地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棵竹子什么時候出筍?生長土壤是否缺水?幾時竹林需要施肥?過去回答這些問題,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而現在,在廣德市盧村鄉的笄山景區,通過數字技術找到了更精準的答案。
“傳統竹產業幾乎完全依賴人工,缺乏有效的監測體系,導致優質竹資源產量不足、生產力下降、經營成本上升。”廣德市林業發展中心正高級工程師方明剛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有了物聯網就好比竹林來了“偵察兵”,生長指標、生理指標和環境指標,足不出戶就能第一時間了如指掌。
除了物聯網系統,竹林里還用上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廣德市再軍筍業專業合作社社長顧再軍估算竹林收入:“一畝可產鞭筍100多斤、冬筍100多斤,還有春筍和毛竹,一年下來畝產值超過1萬元。”
大力推進科技賦能竹產業發展的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動因。
安徽各地林業工作者深知,林業工作不僅是生態環境的守護者,更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他們堅信,只有讓山川林木蔥郁,才能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福祉,才能讓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基礎更加牢固。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