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健全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社保制度”。近年來,以互聯網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迅猛發展,集聚了快遞員、外賣配送員、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網絡主播等以靈活就業為主要特征的新就業群體,他們成為城市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為新就業形態人員提供全方位、零距離的服務,成為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奔波:“小哥”穿梭在街頭巷尾
正值三伏天,高溫、悶熱成為這段時間里的常態。快遞、外賣等“小哥”,他們的腳步連著民生需要,奔波是常態。
7月16日下午5時,合肥新站高新區玉石山路一快遞配送站點,現場一片繁忙,幾十名快遞員正忙碌地分揀派發包裹。一個人、一輛車,小哥們馬不停蹄從站點出發駛向周邊居民區,將一件件快遞送到客戶手中。
快遞員小王,正準備騎車出站派件。記者連忙上前和他打招呼,詢問工作情況。“累。”小王隨口一語后,便消失在車流中。直到晚上8時,下班后的他才和記者講述一些工作細節。
小王剛從事快遞工作不到兩個月。最初,他選擇送快遞的想法很簡單,“聽說工資還可以,時間比較自由”。但現實與他當初的想法背道而馳。
小王負責配送周邊小區上千戶居民的快遞,每天早上7時左右,開始忙碌;晚上8時以后,時間才屬于自己。“基本上一天工作時長在十幾個小時,按配件量算,一天下來掙個兩三百元。”
小王直言,這份工作有兩重累:“一是身體累,工作時間長,來回奔波帶來的體力累;二是心累怕出差,擔心派錯件、晚派件導致客戶投訴,精神壓力大。一旦派錯、晚派造成客戶投訴,不僅單件錢拿不到,有時還要被扣錢”。
收入不高,保障性偏弱也加劇了小王的心理壓力。“公司一年后才給買社保,其他福利更少,我總覺得不踏實。”小王說。
近年來,隨著平臺經濟迅速發展,像小王這樣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底,我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約66萬人(僅統計網約車司機、網約貨車司機、外賣騎手、快遞員)。
“四季無休、三餐不定、兩腿不停”成了工作常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有的持續在外奔波,有的常年晝夜顛倒,作息不規律、勞動強度高、工作壓力大等給他們埋下諸多健康隱患。
關愛:暖心搭建“溫馨港灣”
炎炎夏日,關愛不停。7月9日,省總工會聯合省委社會工作部共同在縣寄遞公共配送中心工會驛站啟動“工會送清涼 驛站在身旁”專項行動。當天,省總工會為這家驛站配送了1萬瓶礦泉水。
當天,快遞員王獻就在該驛站拿到了1瓶印有“工會送清涼 防暑保安康”字樣的定制礦泉水。“1瓶水看似簡單,但對我們快遞小哥而言,是滿滿的關愛。”他說。
寄遞公共配送中心工會驛站坐落于金寨縣現代產業園內,由于有了這家驛站,園區內400余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炎炎夏日找到了休憩的好去處。
近年來,我省持續加強工會驛站建設,全省累計投入資金3.12億元,2023年底共建成工會驛站13454家。這些小小驛站,成為戶外勞動者身邊的“溫馨港灣”。
各地也紛紛利用驛站等陣地,廣泛組織開展了送清涼物資、送政策宣傳、送健康培訓、送健康體檢、送法律維權等“五送”活動。如合肥新站高新區瑤海社區總工會開展夏送清涼活動,不僅精心購買800斤鳳梨、200斤綠豆、600瓶礦泉水以及200張冰墊等慰問品,還為46名新業態勞動者提供了三伏貼的服務;中國石油安徽銷售阜陽分公司界光路加油站工會驛站向貨車司機免費開放淋浴、洗衣等服務,緩解了高溫下大貨車停車難、就餐難、休息難等問題。
除了歇腳、熱飯、飲水,各地建起的驛站還有各種延伸功能。在蚌埠市淮上區淮濱街道明珠社區工會驛站,當地充分利用工會驛站戶外勞動者比較集中的特點,發揮其“城市觸角”和“一線探頭”的作用,鼓勵快遞小哥、外賣員等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城市治理和志愿服務活動。
“我們以社區工會驛站為抓手,探索推行快遞外賣騎手‘積分制’管理,開發上線‘先鋒騎手’微信小程序,依托小程序設置‘隨手拍’功能,讓他們能及時反映小區治理問題。”明珠社區黨總支書記高惠麗介紹,對于外賣員上報社區治理問題線索、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等行為給予積分獎勵,激勵其通過工會驛站參與社區治理。
“騎手上傳的問題通過后臺審核后,能獲得相應的積分,累計積分可以兌換頭盔、防曬袖等勞保用品。”龐亞飛是某平臺的眾包配送員,也是明珠社區居民。去年他憑借著排名第一的積分總數兌換了一輛電動自行車。
深化關愛服務,善治同心同行。目前,明珠社區共有341名外賣小哥參與到治理當中,累計上報4000余個問題,有效激活了基層治理“新動能”。
探索:新舉措保障從業者權益
隨著數字化和平臺經濟的迅速發展,新就業形態已成為勞動者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在“穩就業,保民生”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社會各界對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關注度很高。由于勞動關系模糊、平臺用工有待規范等原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問題不時進入公眾視野,成為輿論場中的熱點。
《2024年社會藍皮書:中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有半數新業態勞動者缺少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記者近日采訪多名網約車司機、外賣騎手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超時工作、沒有最低工資保障、缺少社保等,依舊是這一群體常遇到的問題。
早在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門就聯合印發《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持續發展。
就安徽而言,多部門協同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已有探索。省總工會副主席陳金紅在前不久召開的全省工會法治化工作推進會上介紹,工會部門積極通過建會入會、建設工會驛站等措施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感受到“娘家人”關愛的同時,還積極構建“工會+法院+檢察院+司法+人社”一體化維權模式保障他們的權益。
此外,我省人社部門還創新出臺推進補充工傷保險有關政策,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納入補充工傷保險保障范圍,勞動者發生工傷后,可享受相應的工傷待遇,其中一次性身故賠償金最高為90萬元,一次性殘疾補助金最高為30萬元。
“平臺經濟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難點仍較為突出,比如勞動關系界定困難、社會保障體系覆蓋不全、行業監管存在漏洞等。”北京蘭臺(合肥)律所合伙人、執行副主任,合工大創新導師李凡分析說,從一些司法實踐和勞動者訴求反映來看,依舊存在一些新業態企業為降低經營成本,通過層層分包以及采取簽訂“自愿放棄繳納社保承諾書”“騎手安全承諾書”等形式,規避承擔社保繳納義務。
“當前急迫的還是完善適配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體系。”李凡建議,要持續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建立健全職業傷害保障管理服務規范和運行機制,根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特點擴大失業保險覆蓋面,探索“網上社保”模式等,讓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少些后顧之憂。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