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在線讀刊
大灣村:“旅游飯”香飄振興路
2025年04月29日

在大別山深處,春風輕柔拂過大灣村的每一寸土地,吹綠了漫山遍野的茶園,吹醒了層層疊疊的新芽,吹開了村民們滿是憧憬的笑顏。

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帶來的殷切囑托,如春風化雨般潤澤了這個貧困小山村。9年,時光荏苒,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大灣村步履堅定,先后獲得“全國脫貧攻堅楷模”“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等多項榮譽。

從貧困村蛻變為旅游村,大灣村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游飯”,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精彩答卷。

借“紅綠”資源,繪大灣新景

“以這座橋為界限,那邊是老房,這邊是新房,也是我們大灣村的第一個安置點,現居住34戶人家。”望向大灣村黨總支書記何家枝所指的方向,如今的大灣村已經變了模樣:安置點旁邊新建了游客服務中心,旅游大巴有序停放,游客們漫步村落,悠然探尋大灣村的春日時光。

“春有百花夏有涼,秋有紅葉冬有雪,一年四季都有景。”大灣村成了旅游村。

近年來,大灣村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探索了一條“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的鄉村振興發展道路。

“這里的茶樹與蘭草花、映山紅等和諧共生,茶葉帶有淡淡的花香,深受游客喜愛。”何家枝介紹,大灣村是“六安瓜片”的重要產區,擁有茶園5000多畝,其中精品茶園達3000畝。過去,因地處高海拔山區,茶葉開采時間晚,上市時市場已被其他茶葉占據。如今,游客紛至沓來,直接從茶農手中選購新鮮茶葉,電商平臺也助力茶葉銷往全國各地,拓寬了銷售渠道。

在大別山農耕民俗文化展覽館內,前來參觀的游人們興致勃勃地交流著,手搖紡車、獨輪車、土坯模具等老物件勾起了大家的回憶。展覽館位于汪家祖宅,這里也是六安六區十四鄉蘇維埃政府紅色舊址,是大別山革命活動的重要中心。大灣村是一片紅色的土地,境內還有汪家老屋、汪氏宗祠、王家老屋等一批紅色遺址。在發展綠色茶產業的同時,大灣村注重紅色遺址的保護和發展,讓紅色旅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紅綠”資源融合發展的帶動下,大灣村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為了更好地承接游客,村里新建了大灣村游客服務中心,集農特產品展示與交易、群眾文娛活動、休閑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該中心以小青瓦、青磚墻、木格柵、鏤空磚等為主要元素,營造出一個充滿樂趣的鄉村公共空間,成為大灣村新的風景點。

牢記總書記“大灣村的發展要搞成風景,不能搞成盆景”的叮囑,大灣村以資源入股,引進社會資本,積極發展旅游業,2023年入選全省首批創建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2024年12月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2024年,大灣村接待游客近70萬人次,綜合收入達90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

引能人返鄉,耕創業熱土

板栗燒雞、山芋丸子、涼拌木耳、秘制紅薯干……正午時分,大灣十大碗紅色餐廳生意紅火,各地游客在這里品嘗特色農家菜。餐廳位于金寨(大灣)農產品展銷中心二樓,樓上吃飯樓下購物的格局為游客提供了獨特體驗。

“我對農業有著特殊感情。看到大灣村的優勢資源和強大流量,2023年,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項目500萬元資金基礎上,我們投資400余萬元在這里建立農產品展銷中心。”大灣生態農業公司負責人朱先富說。

據介紹,農產品展銷中心自運營以來,促銷全縣農產品400多萬元,實現餐飲收入將近200萬元。“項目起到很好的社會效益。在2023年國家體育彩票公益項目評比中獲全國第一,為金寨縣獲得獎勵資金3000多萬元。”朱先富很是自豪。

此外,該公司還圍繞大灣村特色農產品發展香薯和南瓜生態基地,并進行加工和銷售,帶動周邊群眾種植香薯和南瓜近600畝;通過項目合作,每年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越來越好的大灣村,也吸引了一些在外創業的人返鄉。

作為大灣村的黨員,漆正煌夫婦在外創業成功后反哺家鄉,于2024年投資1000余萬元,流轉百年老宅王氏古宅,修繕改建成了春山·灣留居精品民宿。

庭院錯落有致,木刻石雕技藝精巧,室內裝飾典雅,家具別有韻味,走進民宿,古樸而不失現代感的氣息撲面而來。自2024年4月營業以來,民宿吸引了許多來自江浙滬的游客,實現營業收入200萬元。

“在這里做民宿更多是想讓外來游客了解大灣村,用我們的服務把這里的農副產品、旅游資源、風土人情等推廣出去。”民宿總經理程本俊有著豐富的酒店運營經驗,應投資人和政府邀請,負責“春山·灣留”居民宿的整體運營。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都選擇回來發展,還帶回了外面的先進理念。他們開辦的民宿別具特色,每一間都有不同的風格。”何家枝告訴我們,“目前大灣村有高中低檔民宿共64家,隨著五一旅游旺季的到來,我們的民宿和農家樂又將爆滿。”

靠旅游吃飯,用勞動致富

陳澤申家的小院現已成了大灣村的網紅打卡點,游客絡繹不絕。9年前,總書記在這里與當地干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如今,院子里一比一復制了1張小桌子和18把小椅子,游客來到這里都要在椅子上坐坐,感受當年座談會召開時的氛圍。

“我賣的農副產品是本地老百姓自己生產的,統一收購包裝,產品質量有保證,明碼標價。”陳澤申流利地向我們介紹貨架上的產品,茶葉、石斛、茶樹菇、香薯干等當地特產應有盡有。2017年,在政府的幫助下,陳澤申摘掉了“貧困帽”。七十多歲的他已經不再養羊和進茶廠務工,而是借助村里的流量在家里開起了小賣部,每年收入也有三四萬元。

“生活有了很大改變,我感覺達到了小康水平,你看我現在在屋里頭都可以賺錢。”陳澤申喜笑顏開。

旅游業的發展既帶來了流量,也創造了新的就業崗位。

在農產品展銷中心,陳志芳一邊熱情地招徠游客品嘗試吃,一邊講述她的返鄉就業故事。“我每個月可以掙4000多元,工作還算輕松。總書記來過之后,大灣村的發展越來越好,所以我從外地回來了。”作為本地人,她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

據介紹,自2023年4月份投入運營以來,農產品展銷中心提供了42個穩定就業崗位。目前,大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大灣村還建有農產品加工車間、十大碗農產品體驗餐廳等,為大灣村及周邊村266人提供穩定就業崗位,人均年收入4萬元。

“目前,民宿一共有10名工作人員,都是周邊的。平均年收入七八萬元,收入在當地來說算是中高等水平。”“春山·灣留”居民宿的工作人員余貴琴介紹,旅游業帶動了本地餐飲、民宿、農家樂等業態發展,越來越多就業崗位被創造出來。

在茶園采茶、在紅薯加工廠務工、在農家樂銷售農產品……在大灣村,每個村民都可以吃上“旅游飯”。“產業發展解決了就業的問題。可以說大灣村沒有閑人,只要你有一點勞動力,哪怕是今天挖棵野筍也可以賣到農家樂賺錢。”何家枝說,現在村民們每天都很有干勁,臉上都是幸福的笑容。

“金寨山水秀,大灣村換新裝。山高水長千萬里,迎來百花香。”正像村歌中所唱的,這片紅色的土地,正借力鄉村旅游的東風,續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故事,成為時代奮進的生動注腳。

上一頁    下一頁
iv>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春市| 封开县| 望江县| 新源县| 昂仁县| 高台县| 铜山县| 那曲县| 澄江县| 长沙市| 分宜县| 盘山县| 桐柏县| 察哈| 翁牛特旗| 宝鸡市| 延安市| 额尔古纳市| 宣武区| 中方县| 阳东县| 青阳县| 乌拉特中旗| 丰台区| 临城县| 抚松县| 离岛区| 庆阳市| 乌恰县| 宾阳县| 台南市| 永城市| 武平县| 西藏| 天峨县| 陆川县| 获嘉县| 云浮市| 米林县| 浦县| 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