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在線讀刊
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奮力譜寫安徽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5年04月29日

安徽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56個民族成分俱全,各民族在江淮大地上交往交流交融。近年來,安徽省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依托大統戰工作格局,建立民族工作協調機制,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守正創新、穩中求進,扎實推動全省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以實際行動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以編纂“三交”史料匯編為契機匯智聚力,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研究中貢獻安徽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理論是意識形態的基石。理論研究越深入,對意識形態的支撐就越堅強有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構建科學完備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體系。加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體系建設,是準確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聚焦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是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是豐富和發展新時代黨的民族理論的迫切需要,是提升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國際影響力和感召力的迫切需要。

安徽高度重視、積極參與《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編纂這一國家重大文化工程,成立以省委負責同志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組織全省110多位專家學者,深入挖掘江淮大地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實和文化遺存,完成500余萬字的安徽卷史料匯編。以此為契機,整合學術資源、研究力量、支持政策,宣傳、統戰、教育、民宗等部門共同謀劃推進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研究基地建設,鼓勵開展重點課題研究,積極培育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增長點,推進成果轉化運用,在宣傳教育、示范創建、互嵌式發展、網絡民族事務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較有影響的學術成果和咨政建議,得到了有關領導同志批示肯定。

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為載體加強宣傳教育,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彰顯安徽印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項工作都要往實里抓、往細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化機制,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的具體體現,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走向持續化、系統化、規范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和途徑。

安徽省市縣三級聯動建立項目庫,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突出徽文化、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淮河文化、黃梅戲等安徽地域文化標識和獨特資源稟賦,實施紅色基因傳承工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在校園、公園、社區、景區、文博場所嵌入式打造鑄牢宣教陣地,并逐步串珠成鏈,溯河沿江建設示范廊帶,在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展現徽風皖韻,全省建成各級示范區示范單位248個。建立多層次常態化鑄牢宣教工作機制,組建“1+1+6+N”的宣講隊伍,舉辦宣講1746場次、覆蓋人群17.3萬人次,在63所學校開設《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相關課程,大力推介“道中華”,傾力打造“問道江淮”公眾號,推出“皖美團結光影繪”短視頻展播等宣傳系列,不斷提升宣教質效,不斷發展壯大民族團結進步網上陣地。

以實施“三項計劃”為重點搭建平臺,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現安徽作為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大團結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基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這一重要論斷,從對歷史規律和宏偉目標的深刻把握中,科學闡明了民族復興必將在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實現的光明前景。交往交流交融,是增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必由之路。

安徽將互嵌式發展、青少年交流和旅游促“三交”計劃納入全省援藏援疆工作布局,協調多部門統籌推進。協同推進“民營企業進邊疆”,組織開展“優秀徽商進山南”等活動,150余家企業赴西藏舉辦專場招聘會,吸納75家企業入駐皮山安徽工業園區;鼓勵吸引邊疆群眾來皖就業創業,累計接納新疆富余勞動力1萬余人次。打造“五色花”志愿服務、“紅石榴”文化交流等工作品牌和覆蓋全省的125個法律援助中心、3382個工作站,為各族群眾流動融居做好服務,涌現出合肥市“紅石榴民族文化交流中心”、馬鞍山市卜樹集社區等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圍繞“鑄牢共同體、中華一家親”主題,廣泛開展“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等結對幫扶活動,促進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心靈相通,“皖疆融情”青少年交流營入選全國優秀案例。實施資源挖掘、講解提升、旅游援藏援疆等“十大行動”,全域推進旅游促“三交”,“徽文化體驗行”“宣紙文化體驗行”被確定為全國試點示范項目,“萬人游新疆”等活動帶動10余萬安徽各族群眾赴疆旅游。安徽與西藏、新疆等邊疆地區各族群眾雙向奔赴、攜手共建已成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的亮麗風景。

以實施“聚力振興行動”為抓手搞好銜接,在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中譜寫安徽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根本立場、時代要求和實踐方法。

安徽積極探索賦予所有改革發展以“三個意義”,加快構建結構合理、內容科學、操作性強的評價機制,不斷夯實推動民族鄉村全面振興的制度保障,組織27家省民委委員單位和10個經濟強縣以“3+1”模式對口幫扶10個民族鄉(場),實施“百村千樹”等專項行動,聚力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聚焦制約民族鄉村發展難點、堵點問題,推動民族工作以“融”的理念整合資源力量,將民族鄉村優先納入“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實施和美村寨建設行動,引導開展規劃提升、產業培育、人居環境改善、鄉村治理創新、現代文明建設,一批特色種養業、農文旅融合、村莊整治等項目落地實施。強化要素保障,指導各地用好中央及省銜接支持資金,依托“萬企興萬村”行動等匯集社會資源,結合村史館、文化空間建設,打造一批“‘鑄牢’宣教館”“紅石榴家園”“民族團結林”等載體,共同幫助民族鄉村發展產業、補齊短板,壯大集體經濟,引導各地將推進民族鄉村振興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合發展。

以提升民族事務治理能力為基石堅守底線,在防范化解風險隱患中強化安徽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逐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依法保障各族群眾合法權益。要堅決防范民族領域重大風險隱患。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面臨新的要求,民族工作法律法規體系在應對新情況新問題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適應、不匹配的情況,民族領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重要性、艱巨性、緊迫性更加突出,如果不能及時有效應對,就可能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安徽堅持穩中求進,辯證把握“等不得”與“急不得”、“立”與“破”、“謀”與“干”的關系,把穩的基調、進的節奏與社會可接受程度統一起來,積極穩慎推進政策法規完善調整,推動“嵌入式”立法工作,穩步推進民族工作轉型轉向。堅持守正創新,正確處理“四對關系”,守基本規律、路線方針和政策法規之正,創思維理念、措施抓手和策略方法之新,不斷推進民族工作走深走實。堅持防治并舉,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發揮各級黨委統戰工作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建立民族工作協調機制、涉民族因素網絡輿情快速反應機制,完善風險隱患排查包保和定期報告制度,壓實縣鄉村三級包保責任,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最大限度防范化解民族領域可能出現的存量風險、增量風險和變量風險,確保民族領域安全穩定和諧。

(作者為安徽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上一頁    下一頁
iv>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宝市| 南靖县| 晋州市| 两当县| 万安县| 定州市| 永平县| 确山县| 长沙市| 油尖旺区| 杂多县| 辽中县| 凤山县| 彰化县| 孝义市| 万载县| 怀化市| 改则县| 阳高县| 镇原县| 宝清县| 乳源| 钟山县| 睢宁县| 会泽县| 鸡西市| 贵阳市| 邵阳市| 沙田区| 金乡县| 淳安县| 五指山市| 司法| 盘山县| 罗田县| 宜城市| 万年县| 嘉祥县| 呼伦贝尔市| 和平县| 靖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