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在線讀刊
六尺巷工作法:讓“矛盾墻”變成“連心橋”
2025年04月29日

六尺巷里天地寬。在2025年元旦賀詞中,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切點贊“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在全國兩會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提出,“推廣安徽‘六尺巷’等調解工作法,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融、煥發出蓬勃生機和力量”。

有著崇文重教傳統的桐城,向來不缺創新進取的基因。300多年前,發源于這里的桐城派曾“文章甲天下”;新中國成立初,從這里走出去的黃梅戲曾風靡全國;改革開放后,這里崛起的民營經濟曾讓人刮目相看;進入新時代,這里探索出的“六尺巷工作法”成為各地學習的標桿。桐城市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和諧禮讓”精神注入基層治理,讓“矛盾墻”變成“連心橋”,孕育出基層善治的典范,先后獲評“平安中國建設示范縣”“全國文明城市”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稱號。“六尺巷工作法”因此獲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工作法先進典型、入展“楓橋經驗”陳列館。

“‘六尺巷工作法’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它源于文化、始于調解、成于治理。”

青磚黛瓦、鵝卵石鋪地,一條兩米寬、百余米長的小巷,游客摩肩接踵。位于桐城市老城區的這條巷子為何有如此魅力?這要從300多年前京城馳來的一封家書說起。

相傳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和鄰居吳家因砌院墻引起了紛爭,在京城的張英收到家人傳來的求援書信后,隨即修書一封:“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收到回信的張家人心生愧意,主動退讓三尺,吳家被張英感動,也退讓了三尺。張吳兩家的互讓,讓出了一條可供通行的六尺巷,也讓出了謙和禮讓的六尺巷文化。

“這個后腦勺就是我!”在六尺巷景區宣傳欄前,志愿講解員、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指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六尺巷時的一張照片,激動地向游客介紹當時的場景。

202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桐城市六尺巷考察,重溫張吳禮讓典故,察看桐城歷史文化展陳。總書記強調,六尺巷承載著中國古人的歷史智慧,要弘揚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互禮讓、以和為貴,解決好民生問題,化解好社會矛盾,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

“讓一讓,心明眼亮;爭一爭,傷情傷身。”行走在桐城市大街小巷,生動的漫畫、“讓他三尺又何妨”的詩句比比皆是。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澤潤一方百姓。在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中,桐城市抓住六尺巷文化這一錨點,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的“六尺巷”精神融入基層治理,創新推出“六尺巷工作法”。

“‘六尺巷工作法’是基層治理的有效抓手,它源于文化、始于調解、成于治理,經歷了探索、提出和形成三個階段。”桐城市社會工作部副部長陳鳳霞介紹,2010年,桐城市人民法院孔城法庭為緩解案多人少矛盾,探索將六尺巷禮讓精神融入訴前調解,率先提出“六尺巷調解法”。2017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桐城市將“六尺巷調解法”在全市檢察、公安和信訪等領域推廣。

為了從根本上減少矛盾糾紛,2021年,桐城市委、市政府轉變工作思路,從事后調解轉向事前預防,將調解法升華為“六尺巷工作法”,以“源頭治理、多元共治、和諧共享”為體系,以“黨建領事、禮讓和事、村民說事、多元解事、網格管事、群力防事”為內容,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目標,全面運用到社會治理中。

“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地去調解。”

“你們都是70多歲的人了,子女還都在一個村,不能為了這一點小摩擦,把官司世世代代打下去吧。對方都讓了一步了,你也讓一讓,這樣事情不就解決了嘛。”審判開庭前,桐城市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孔城法庭庭長張誠用了2個多小時,成功調解了一起因積怨引起的民事案件。

孔城法庭是“六尺巷調解法”的發源地。孔城鎮是一座千年古鎮,桐城市經開區是國家級開發區,都是孔城法庭的轄區,轄區人口有13萬多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事案件數量不斷攀升,法庭案多人少的矛盾日漸凸顯。

“一紙判決,案子看似結了,但由此引發的上訴、申訴、信訪也不斷增多。單純靠判決解決糾紛效果并不是太好,工作中,我們嘗試用柔性的調解方法來化解矛盾糾紛。”長期在基層深耕的張誠庭長深有感觸地說,“民事案件基本上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我們應該全力以赴地去調解。”

2015年,桐城市人民法院出臺“六尺巷調解法”,總結出“聽、辨、勸、借、讓、和”的“六步操作規程”,并借助派出所、司法所、村委會的力量共同調解,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打開了“法結”,還幫助當事人解開了“心結”,化解了大量民事案件糾紛。

“‘六步操作規程’中,‘勸’是關鍵,既考驗你的專業知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共情能力,還考驗你從根子上化解矛盾的意識。”張誠借用中醫的“望聞問切”,對“六步操作規程”進行了解讀,即認真傾聽當事人的訴求,仔細分辨是非對錯,然后耐心進行勸導,借助六尺巷典故和聯動力量進行調解,引導各方互諒互讓,直至案結事了人和。

據了解,2024年孔城法庭訴中調解率為42.66%,高居全省首位;桐城市人民法院訴中調解率為33.84%,高出安慶市平均調解率約10個百分點。

獨木難支,群力難御。為充實調解力量,桐城市不斷加強市鎮村“一站式”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站)建設,集接訪、調解、仲裁、訴訟、法律服務于一體,持續壯大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專業調解隊伍,配備專兼職調解員1200余名,設立“六尺巷調解室”300余處,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2024年全市共受理調解案件2322件,調處成功2284件,調解成功率達98.4%。

“強者先讓,得理也讓,大家都謙和禮讓,矛盾就可以化解,問題也可以解決。”

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是省級非遺項目六尺巷傳說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六尺巷工作法”從無到有的參與者和見證者。在社區工作20多年的張耘,化解了數不清的矛盾糾紛,其中有一件還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新時代“讓墻”故事。

一天,家住桐城市老街的一名趙姓居民找到張耘:“張書記,我家臥室的墻鼓包嚴重,但隔壁就是不同意和我一起修,你說這可怎么辦?”

桐城市老街是明清歷史文化街區,因社會變遷留下了不少共墻住宅,這兩家就屬于共用墻體的“親密鄰居”。經過現場查看,張耘發現鼓包的墻體連著趙家臥室床頭,安全隱患大,需要抓緊修繕,而隔壁的那面墻體看起來卻完好無損。

為妥善解決問題,張耘做起了隔壁鄰居工作。“現在修墻你不配合,以后你家的墻面出現問題怎么辦?目前市里正在發展文旅產業,老街的房子還會升值,你自己不住也可以出租。遠親不如近鄰,你讓一步,配合一下,把墻體修好了對雙方都有利。”張書記的勸解讓鄰居態度緩和下來,趙家也主動提出分攤更多的維修費用。在社區的幫助下,兩家不僅將鼓包的墻體修繕了,還對屋面進行了檢修。

“強者先讓,得理也讓,大家都謙和禮讓,矛盾就可以化解,問題也可以解決。”張耘說,為了從根本上減少矛盾糾紛,桐城市將“六尺巷調解法”運用到基層治理中,并統一為“六尺巷工作法”。

“做好社區矛盾糾紛化解工作,要注意事前預防、事中調解、事后回訪。”作為社區“金牌調解員”,張耘道出了自己的心得:事前預防,就是要走進群眾中,了解他們的所思、所盼,預判到可能產生的矛盾,馬上介入,及時將其化解在萌芽狀態;事中調解,要運用好“聽、辨、勸、借、讓、和”六步操作法,將矛盾糾紛消除在網格中,不讓其擴散;事后要注意回訪,發現新的矛盾,及時介入,鞏固調解成果。

在六尺巷社區服務大廳內,長期擺放著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做好基層治理工作,最大的靠山是法律。”張耘說,在調解的時候,他們會適當向當事人普及法律知識,避免矛盾激化觸及法律。他們還會針對矛盾原因,有選擇地摘錄民法典的一些內容隨身攜帶,方便開展工作。

為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桐城市堅持黨建為先,筑牢基層治理“橋頭堡”。以書記領辦項目為抓手,壓實書記抓基層治理“第一責任人”職責,2024年市、鎮(街道)、村(社區)三級黨組織書記領辦基層治理項目242個,推動解決群眾訴求228個。同時,完善村(社區)黨群議事協商機制,推動群眾說事常態化,2024年,全市召開各類說事會、協商會1552場,化解矛盾糾紛1102件。

“做好基層工作,服務一定不能缺位,要讓老百姓真的把我們當家人。”

“喬書記,蘇師傅已經一天沒出門了。”正在西苑新村小區巡查的喬麗娟聽到小區居民提供的信息后,趕緊跑過去敲門,發現沒有回應,馬上撥打了110。因送醫及時,蘇師傅身體已無大礙。

喬麗娟是文昌街道西苑社區黨總支書記,每天都能收到居民主動提供的各種信息,隨時更新“民情地圖”。而在幾年前,社區所在的西苑新村小區還是個矛盾突出的問題小區。

這是一個建成已有30多年的老小區,2019年桐城市投入700多萬元對其進行了改造。曾經廢棄的停車場變身為“紅色港灣”,集黨群服務驛站、兒童閱讀館、科普實驗室等空間于一體,成為社區居民協商議事、學習交流、娛樂休閑的地方。

為服務好“一老一小”,小區網格員用細致入微的走訪,畫出了居民“興趣地圖”,再“按圖索驥”為他們定制不同類型的活動,如唱戲彈琴、養花釣魚、學習輔導、科普益智等。每年春節期間,社區還將留守老人們聚集在一起,分享美食,感受“大家庭”的溫暖。

“做好基層工作,服務一定不能缺位,要讓老百姓真的把我們當家人。”喬麗娟說。“微網格”入戶,“微服務”入心,由內到外的幸福蝶變在這里不斷上演,社區黨組織成了老百姓的“貼心人”。

西苑社區的變化,是桐城市以“微服務”促進“微治理”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市堅持服務為本,不斷加強基層治理“主陣地”建設,建成規模性小區黨群服務站44個,小微驛站75個。聚焦“一老一小”,打造“紅色港灣”“五星驛站”“巷里生活”等一批特色服務活動場所。同時,不斷優化網格布局,發揮“文都e家”平臺作用,建立“巡查—辦理—反饋”閉環機制,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同樣實現華麗蛻變的還有嬉子湖畔的蟠龍村。該村曾是桐城市有名的貧困村,干群關系一度相當緊張。村“兩委”就從問題著手,整合“四荒”(荒山、荒地、荒湖、荒灘)資源,招引外地能人、鄉賢投資,發展經果林產業,吸納村民就業增收。村黨總支書記江勝霞感慨地說:“老百姓有事干了,矛盾自然也就少了。”

在此基礎上,蟠龍村加強網格化管理,成立村民說事室、“三人行”老書記工作室、“巾幗家和”工作室,集合多元力量化解矛盾糾紛。“現在的蟠龍村四季有花有果,老百姓的心氣順了,來觀光的游客多了,村集體收入也增長了,去年達到140萬元。”江勝霞興奮地說。

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桐城市將傳統禮讓精神融入現代社會治理,打造出基層善治的典范。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先進典型,“六尺巷工作法”從桐城走向全國,讓謙和禮讓之風在城鄉盛行,讓矛盾糾紛在和諧中化解,繪制出一幅幅基層善治的和美畫卷,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調研采訪組成員:強昌洋、何丹、王芮雯)

上一頁    下一頁
iv>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要市| 永兴县| 稷山县| 舟山市| 定兴县| 额尔古纳市| 奎屯市| 仙桃市| 武鸣县| 醴陵市| 夹江县| 嘉义县| 昌邑市| 叶城县| 巨鹿县| 大洼县| 仁化县| 赫章县| 黔江区| 安阳市| 高唐县| 建阳市| 伊川县| 瑞金市| 沁水县| 翁牛特旗| 许昌市| 巴马| 西峡县| 罗城| 夏津县| 泊头市| 德安县| 都匀市| 正宁县| 四平市| 东山县| 泸溪县| 遂川县| 金乡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