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黨中央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省推進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省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出臺《安徽省未來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強化創新驅動與應用牽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2024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43.6%,較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超50%。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168.4萬輛,居全國第2位;新型顯示面板出貨量、智能語音市場規模均居全國第1位;先進光伏及儲能產業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第3位。一批重大項目相繼落地,晶澳、通威、蔚來汽車、京東方等項目開工建設,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新興產業成績斐然的同時,我省也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窗口期,機遇與挑戰并存。從產業布局來看,我省新興產業規劃體系較為完善,但在某些細分領域的精準謀劃上尚有提升空間。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2024年我省重點項目清單顯示,整車和電池項目占據主導地位,而在車規級芯片、智能駕駛系統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項目布局相對不足。從區域協同來看,我省新興產業布局呈現出“一核引領”的特點,《安徽省2024重點項目清單》顯示,新興產業項目主要集中在合肥(約40個,占47%),這有利于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但與此同時,蕪湖、馬鞍山、淮南等城市的新興產業項目數量相對較少(均不足10%),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全省“多點支撐”格局的形成。從項目推進質效來看,我省在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上持續發力,項目落地轉化率穩步上升。2024年,我省新興產業項目落地率達到70%,與全國75%的平均水平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但與滬蘇浙相比,尚有提升空間。從政策服務效能來看,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免申即享”機制的推出,有效提升了政策精準性和便利度。但政策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提升,2024年我省研究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為2.69%,與浙江(3.11%)、江蘇(3.12%)和上海(4.44%)相比仍有差距。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立足我省發展實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補齊短板,進一步推進新興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在統籌項目規劃儲備上“謀篇章”。一是緊跟國家戰略導向,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抓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機遇期,依托空天技術、聚變能源等在皖基礎較好的未來產業,謀劃一批“頂天立地”的重大項目;依托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能源研究院這一“創新高地”,加快布局氫能、氨能、新型儲能等前沿領域項目,積極爭取納入國家資金“盤子”,為安徽打造未來儲能產業增長極。二是完善產業鏈全景圖譜,為新興產業強鏈固鏈“查漏補缺”。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產業“三電”、“三智”、車規級芯片、傳感器等關鍵領域,謀劃實施一批補鏈強鏈項目,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徽含金量”;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等在皖重點新興產業,繪制“一鏈一圖”的產業鏈全景圖譜,精準定位薄弱環節和缺失領域,有的放矢地謀劃固鏈強鏈項目。三是建立動態項目庫,形成梯次滾動發展態勢。結合《安徽省“十四五”規劃》和《安徽省科技創新攻堅行動方案》中的重點任務,建立省、市、縣三級聯動的項目儲備庫;依托安徽省“重大項目庫”管理機制,推動項目庫的數字化管理與實時更新,形成“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的良性循環。
在優化項目招引布局上“求突破”。一是創新招商方式,打造精準高效的“引資磁場”。結合《安徽省有效投資專項行動方案》,采取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基金招商等多元化方式,精準對接國內外500強和行業領軍企業;充分利用各類展會平臺,重點辦好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博覽會等品牌展會,推動中國新能源和節能環保博覽會永久落戶安徽。二是加強區域協作,構建開放共贏的“朋友圈”。深入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承接高質量項目轉移,實現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等國內先進地區的合作,形成“南北呼應、東西聯動”的區域合作新格局;加強與歐美中投資促進會、莫斯科安徽協會等具有國際資源背景的協會和企業合作,拓展海外招商渠道,打造安徽對外開放的新窗口。三是優化空間布局,繪制高質量發展的“同心圓”。錨定安徽“三地一區”戰略定位,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項目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一核引領、多點支撐”的新興產業發展格局。支持合肥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新興產業集聚地,推動皖南建設以新型材料、機械電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創新策源地,依托皖北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打造安徽新能源產業的新增長極,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在推進項目建設上“補短板”。一是優化審批流程,打造項目落地“主引擎”。深化“放管服”改革,依托《安徽創優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舉措》推行項目“一網通辦”“一站式服務”,壓縮審批環節,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建立重大項目綠色通道,實行并聯審批、容缺受理、全程代辦等服務,提高審批效率,讓項目早落地、早開工、早投產、早見效。二是完善推進機制,凝聚項目推進“新動力”。建立重大項目省領導聯系制度,定期調度項目進展,形成高位推動格局;實行重大項目“月通報、季評估”制度,強化過程管理和動態監測,確保項目建設有序推進;落實重點項目“一項目一方案、一專班一清單”推進機制,精準施策、靶向發力,及時解決項目推進中的難點、痛點,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項目推進體系。三是強化要素保障,提升項目建設“加速度”。建立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協調機制,在用地、資金、能耗等方面予以優先保障。借鑒我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革經驗,積極盤活存量土地,推廣“標準地”出讓,對新興產業項目優先供地、應保盡保;以我省新興產業引導基金為抓手,定期推送融資項目,為項目建設穩定“供血”;以我省工業能效提升計劃為引領,加強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為新興產業項目預留能耗空間。
在提升項目服務保障上“出實效”。一是優化營商環境,夯實企業培育“沃土”。以《安徽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為抓手,結合“免申即享”等創新政策,深入推進“四最”營商環境建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為企業發展提供良好土壤;借助“創優營商環境為企服務平臺”,構建全天候、全方位的企業服務網絡,及時幫助企業排憂解難、對接需求,讓企業和項目輕裝上陣。二是強化人才支撐,匯聚創新發展“智力”。借助“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積極上馬“高精尖缺”引才清單制度,培養適應新興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和復合型人才,打造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環境,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為人才提供全方位保障,完善人才服務體系;搭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鼓勵人才在皖創新創業,讓人才“逐夢興皖”。三是完善配套設施,構筑新興產業“底盤”。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5G網絡、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與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探索打造產業數智化轉型樣板;以建設合肥“科大硅谷”為契機,打造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構建“政產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作者單位:合肥工業大學、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