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在線讀刊
實干為筆繪新景 和美鄉村入畫來
2025年03月04日


——肥西縣柿樹崗鄉采訪紀實


在新改造的街面體驗鄉村生活,在數字大棚里觸摸高科技農業,在特色美食中品嘗非遺文化,在民俗文化館里聆聽柿樹故事……新春伊始,我們走進肥西縣西南部的柿樹崗鄉,感受這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建設和美鄉村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柿樹崗鄉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全力以赴強產業、優環境,培新風、善治理,推進重點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該鄉先后獲得“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鄉鎮”“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安徽省鄉村治理示范鄉鎮”等榮譽稱號。

鄉鎮+城建:打造城鄉融合新樣板

口袋公園生機盎然,徽派建筑別具風格,主干道路寬敞整潔,文化廣場煥然一新……走進鄉政府所在的合龍社區,嶄新的面貌令人眼前一亮。

柿樹崗鄉遠離肥西縣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鎮,戶籍人口5萬多人,常住人口約2萬人。隨著土地流轉經營,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到合龍社區居住,但基礎條件差、承載能力弱的問題又亟待解決。

小城鎮一頭連著鄉村,一頭連著城市。經過積極謀劃和選拔答辯,2022年柿樹崗鄉成功入選合肥市小城鎮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鄉鎮。

“市里要求城鎮化建設要抓住重點,不能撒胡椒面。”鄉黨委副書記唐偉杰說,項目改造范圍是鄉政府駐地5公里內,這里人口密集,群眾有事找政府,有事看政府,“只有將這里建設好了,讓群眾有獲得感,才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案例。”

2023年2月,項目正式開工,總投資5800余萬元,包括道路橋梁、市政設施、公共配套服務、智慧鄉村綜合建設、綠化景觀風貌提升等五大工程。

經過一年多的改造建設,一個嶄新的小鎮呈現在人們眼前:路口危房被拆遷改建成口袋公園,群眾散步休閑有了好去處;新修繕的蓮湘廣場配備了電子大屏幕,舉辦活動可以容納一兩百人;地下管網進行了雨污分流,碎石堆場變成了停車場;背街小巷的風貌得到提升,斑駁的建筑外墻粉刷一新……

“城鎮改造實打實,搞得非常不錯!我們店外的雨棚、招牌都是重新做的,還是政府特地從黃山請來的工匠打造的。”趙官保在街上經營著一家酒樓,他說以前可不是這樣子,基礎設施不行,到處雜草叢生,老百姓也不大愿意來。改造后的街面清爽多了,游客也多了,他的生意也好做多了,去年酒樓收入有七八十萬元。

星光不負趕路人,柿樹崗鄉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在去年6月份的評比中,我們拿到了88.65的高分,總分名列全市第一,還獲得了3000萬元的市級獎補資金。”唐偉杰很是自豪。

近年來,柿樹崗鄉還順應人口流動趨勢,實施整村推進征遷安置項目,規劃建設安置點8個,目前已建成交付5個,1.5萬名群眾喜遷新居;同時,積極打造美麗宜居鄉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整治提升59個較大自然村面貌,累計建成美麗鄉村中心村14個,認定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個。

產業+直播:探索興業助農新路徑

“這里的草莓都是無土栽培,以椰糠為底料,水肥一體,沒有病蟲害,口感脆甜,價格比一般的草莓高兩三倍,顧客都搶著買。”在周樓村“數字農旅果蔬大棚”里,村黨支部書記王學祥深有感觸地說,“高科技就是不一樣!這個草莓大棚是一個村企共建項目,占地約25畝,一季草莓一季蔬菜,去年營業收入有110多萬元。”

據了解,周樓村依托當地林地資源優勢,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的形式,積極發展碧根果、黃桃等特色經果林產業,開拓農產品深加工和智慧農業等,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節節攀升,2024年突破1000萬元大關,成功躋身“千萬元村”行列。

周樓村的強村之路是柿樹崗鄉產業振興的一個生動縮影。通過積極推行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柿樹崗鄉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23年全鄉村集體經濟收入百萬元村全覆蓋,500萬元經濟強村1個;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000萬元以上村1個,超500萬元以上村有3個。

作為一個農業鄉鎮,柿樹崗鄉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注重做好“土特產”文章,代塘村的老母雞、楊橋村的二茬米、黃花村的老燜醬……這些特色農產品的品牌越來越響。不僅如此,該鄉還以“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積極發展高端訂單農業,引種的樟樹港辣椒、濰坊蘿卜、水果甜玉米等畝均收益可達4000元。

農業的抗風險能力弱,同質化競爭壓力大,高端訂單農業也不例外。“我們之所以敢大膽嘗試,是因為柿樹崗鄉引進了一家大型餐飲企業——蜀王集團。”唐偉杰自信地說。

“我們的貨品主要來自中糧、海天、洽洽等源頭廠商,對鄉里一些質量有保證、銷售有壓力的農副產品,我們會兜底收購。”蜀王優柿供應鏈倉儲基地現場負責人楊躍麗說。作為一家餐飲龍頭企業,蜀王集團將華東地區的倉儲物流基地建在柿樹崗鄉,每年可為當地帶來9億元左右的產值。

“酒香也怕巷子深”,為了讓優質的農產品賣上好價錢,柿樹崗鄉的一些“新農人”、村干部從2023年就開始嘗試直播帶貨,讓本地農產品搭上電商直播的快車。

“前幾天我們還幫一位老奶奶賣了十多只大洋鴨,雖然銷售額只有一兩千元,但是老奶奶非常開心,我們也很有成就感!”合龍社區黨委書記高智興奮地說。去年6月,高智和另外兩個村(社區)的黨組織書記洪勇、邢科意一起創建了“書記三人行”抖音賬號,“變身”助農主播,為家鄉代言。

“讓流量進村,讓產業出村。”在鄉黨委、政府的扶持下,柿樹崗鄉相繼孵化了“農人老徐”“新農人茉莉”“書記三人行”等本土助農直播品牌,累計開展助農直播600余場,銷售農產品2000多萬元。今年1月,柿樹崗鄉“鄉村振興共享直播基地”正式建成投用,未來,更多的優質農產品將從這里出村進城,走向全國各地。

非遺+文旅:激活鄉村旅游新動能

“自去年10月開園以來,唐五房圩·云朵夢莊園已接待游客近5萬人次,帶動了20多人就業。在這里既可以參觀珍貴的歷史文物,也可以體驗特色農耕文化,還可以和萌寵互動,孩子們來了都不想回家。”鄉黨委委員朱家秀說,這個莊園以農業景觀為根、圩堡文化為魂,是柿樹崗鄉精心打造的一個文旅項目。

唐五房圩是一座莊園式圩堡建筑,原為清朝淮軍將領唐定奎的故居。1874年唐定奎受命率軍赴臺抗擊日本侵略者并取得勝利,成為淮軍抗日保臺第一人。“唐定奎故事”不僅在民間傳頌,還入選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陳在新打造的柿樹非遺展示館中。

新街社區依托唐五房圩、省級鄉村干部實訓基地等,通過招商引資,建設了甜園民宿鄉村旅游度假基地。“這個基地可以同時容納110多人住宿餐飲,不僅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近20萬元,還帶動了一些村民就地就業。”新街社區黨組織書記周正東介紹。

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項目中,柿樹崗鄉高標準打造了一個非遺文化基地——柿樹民俗館、柿樹非遺展示館、柿樹歷史文化展示館,還原當地的農耕文化、非遺文化和歷史文物等。“自去年開館以來,吸引了許多學生和游客前來參觀,這里已然成為展示柿樹民間文化的窗口。”講解員解秀娟說。

柿樹崗鄉雖為偏遠的農業鄉鎮,但文化積淀深厚,2014年以來,連續獲得“安徽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稱號,擁有蓮湘舞、蒿子粑粑、老唐醬干、門歌、碟子舞等1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以蓮湘舞、蒿子粑粑最為出名。

蓮湘舞是中國民間傳統舞蹈,有著140多年的歷史,因其易學好打、可以健身的特點,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2022年5月成功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傳承保護和發展,蓮湘舞現已成為柿樹崗鄉“一鎮一品”特色項目中最引人注目的非遺文化品牌。

文化搭臺,旅游唱戲。依托非遺、民俗等豐富的文化資源,柿樹崗鄉每年都會舉辦“蒿子粑粑文化節”,邀請外地蓮湘舞同臺競技。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既提升了蓮湘舞文化品牌的影響力,又增強了柿樹崗鄉村旅游的吸引力。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農文旅融合發展,正成為柿樹崗鄉村振興的新引擎,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和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

調解+創建:共筑基層和諧新風尚

在新街社區,流傳著這樣一句口頭禪:“遇事不要慌,有事找老張。”人們口中的老張就是張志炳,他今年71歲,自2014年從教師崗位退休后,就受聘成為社區的一名調解員,這一干就是十余年。

每周三和周五,老張都要來到社區的“老張說事”協商議事廳,為群眾調解家庭矛盾、鄰里關系、債權債務等糾紛。“化干戈為玉帛,為民解憂愁”“為民解憂,情系民心”……一面面錦旗展示了老張為基層和諧穩定作出的貢獻。

從事人民調解工作以來,老張已為當地群眾化解矛盾糾紛700余件,調解成功率達100%,涉及金額累計有800多萬元。他先后獲得“肥西縣優秀人民調解員”“全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

如今,“老張說事”早已在全鄉推廣,成為柿樹崗鄉的特色調解品牌。以此為抓手,該鄉不斷改進鄉村治理模式,創新“村事民定”工作法,獲評“安徽省鄉村治理示范鄉鎮”,新街社區則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鄉村治理不僅要用好基層調解的“硬手段”,還要涵養文明鄉風的“軟實力”。近年來,柿樹崗鄉積極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創新“信用+積分”新路徑,將群眾參與志愿服務、無償獻血、防汛抗旱、美麗庭院建設等作為加分事項,培育愛國愛鄉、向上向善的文明鄉風。

一把雨傘、一個淘米籃、一瓶調料……積分兌換的獎品雖然價值不高,但讓參與創建的群眾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截至2024年11月,柿樹崗鄉共發布“和美積分”相關活動150余場次,參與人員1400余人次,累計登記積分124萬分,開展集中兌換活動50余場次。

做好基層工作,需要組織推動也需要群策群力。“每隔一至兩個月,我們會在蓮湘廣場舉辦一次‘青年話柿樹’活動,請基層干部、返鄉青年、‘寶媽’等各類群體集思廣益,為柿樹崗發展建言獻策。”鄉黨委書記楊松說。從“青年干部話柿樹”到“青年話柿樹”,越來越多的群眾參與到活動中來,他們的心聲在這里匯集,基層發展的合力也在這里凝聚。

“新的一年,我們將一如既往堅持黨建引領,做強特色產業、推進農文旅融合、創新基層治理,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向著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大步邁進。”楊松表示。春啟新程,發展為先,一幅宜居宜業的和美畫卷正在柿樹崗鄉生動鋪展。

(調研采訪組成員:強昌洋、王卓、王芮雯)

上一頁    下一頁
iv>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海县| 嘉善县| 湟源县| 岗巴县| 洞头县| 定南县| 拜泉县| 嘉禾县| 德阳市| 宁安市| 钟山县| 石首市| 曲阜市| 上高县| 姚安县| 拉萨市| 咸阳市| 扬州市| 原阳县| 曲水县| 巴彦县| 南平市| 揭西县| 临夏市| 莎车县| 贡觉县| 惠来县| 台江县| 开江县| 乳山市| 孟村| 盘山县| 岳普湖县| 康马县| 镇远县| 乌海市| 丰镇市| 霞浦县| 正阳县| 毕节市| 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