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秀水、富硒地,半導、航天、新材料。池州不僅是一座自然秀美的生態綠城,也是一座快速崛起的產業新城。近年來,池州聚力發展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仰望星空筑夢九天;同時腳踏實地積微成著,在社會安定有序、百姓安居樂業方面下足“繡花”功夫。
產業、民生齊頭并進,經濟建設、城市治理和人才招引相得益彰。池州,正以仰望星空之姿建設宜居宜業之城。
逐夢蒼穹,擦亮航天產業城市名片
2024年5月31日7時39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谷神星一號(遙十二)·安徽池州江南集中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順利將5顆衛星送入535公里晨昏軌道。“作為一名池州人,能夠見證這個時刻,我感到無比激動和驕傲。”皖江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以下簡稱“集中區”)招商五局局長賀一楠自豪地說。
據了解,該火箭由星河動力航天公司發射,星河動力是國內累計發射次數最多的民營商業火箭公司,目前已完成14次商業發射,成功將54顆商業衛星送入太空。
走進安徽星河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的總裝車間,一枚直徑3米多、全長50米的“智神星一號”液體火箭映入眼簾。該火箭為兩級中型重復使用液氧/煤油運載火箭,起飛重量約283噸,近地軌道載荷約8噸,在民營商業航天領域居領先水平,預計可在明年上半年實現首飛。
如此“高大上”的項目何以落戶皖南小城?
“除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外,集中區較為完善的產業支撐也是我們選擇這里的原因。”公司動力制造部部長邢柏強坦言。在運載火箭結構與零部件中,鋁及鋁合金凈質量占結構總凈質85%以上,集中區現有的30余家鋁及鋁基復合材料生產企業可為其生產部件配套。此外,池州半導體產業涉及集成電路、電子、新型顯示設備、人工智能等細分領域,也可為商業航天提供相關電子元器件配套。
聚鏈才能成群,集群才能成勢。從一粒種子到一片森林,商業航天產業正成為集中區的特色產業、優勢產業。
作為全省首批18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之一,集中區編制商業航天產業鏈實施規劃,成立商業航天產業基金,加大項目招引力度。目前,已簽約落戶商業航天項目4個,總投資111.2億元,其中星河動力、飛渡航天已投產,航天易龍、星移聯信已開工建設……一幅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商業航天產業全景圖正在這里展開。
“在國家、省、市、區各級層面全力支持下,商業航天這一未來產業必將迎來飛速發展。”賀一楠很有信心。
一網統管,城市綜合治理盡在掌握
11月9日16時32分,在池州市數字城市運行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城運中心”),市公安局指揮中心接到市民報警,一名身穿粉色連衣裙的小女孩與家人失散。接警后,指揮中心立刻指派周邊警力到場進行處置,第一波警力2分鐘到場,全程僅4分鐘就找到走失小女孩。
“整個搜尋過程,都可以在城運中心的大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池州市公安局指揮中心主任胡璋龍說。通過執法記錄儀、無人機、城市監控攝像頭三方實時傳回的視頻,記者親眼見證了此次有驚無險的警情處理過程。
作為入駐城運中心的單位之一,市公安局利用視頻資源和算法平臺,積極配合城運中心工作,完成了公安視頻專網的各類智能算法部署工作,實現了“視頻+算法”賦能城運中心相關業務。目前,全市綜治共享平臺共接入監控6.2萬路,其中公安建設視頻監控1.2萬路,社會單位自建監控5萬路。
“通過接入公安、應急、城管等相關部門的視頻和物聯感知手段,我們可對城市運行狀態及風險事件進行實時預警、一屏展示,并且通過城運中心平臺,建立快速閉環處理機制。”池州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局長吳文舟介紹。
2022年10月,池州市數字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建成,總面積3000平方米,按照建好“一塊屏”、用好“一張網”的總體要求,打造集綜合管理、集中調度、融合服務、綜合展示、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于一體的數字城市運行管理平臺。
自建成以來,中心采用“常駐+彈性入駐”方式,推動應急、公安、城管、生態環境等12個部門相關業務進駐,接入各類預警監測平臺28個,構建城市管理、森林防火、秸稈禁燒、城市生命線等相關業務場景,月均處理城市治理業務10000余件。
繁星聚池,夯實高質量就業基本盤
11月10日上午,池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二樓人頭攢動,多家園區企業在這里搭建招聘展臺,求職者絡繹不絕。“通過與企業面對面溝通,我對就業市場有了更深的了解,這有助于我做好未來職業規劃。”來自池州學院的高同學此行頗有收獲。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以高品質就業底色保障高質量發展成色,池州積極搭建載體,于2022年4月成立池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以下簡稱“園區”),有力推動了人力資源服務產業集聚、快速發展。
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人力資源服務機構44家,累計完成營業收入29.39億元,解決企業用工3548人,舉辦招才引智活動35場。今年5月,該園區獲批省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
人才因產業而聚,城市因人才而興。如何激活人才的“一池活水”,搭建人才與企業雙向奔赴的橋梁,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服務能力。
聚焦池州半導體主導產業,園區與駐池高校聯合開設半導體“微專業”班,共同為企業培育應用型技能人才,縮小從“校門”到“企業門”的距離,打通畢業生就業“最后一公里”。
張干今年從池州學院畢業,在“微專業”班學習半年后,入職園區企業安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從事半導體行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學習模式,讓我更好適應了崗位要求。”張干透露,他同學中有3人入職了安芯電子,其他同學也都找到了滿意工作。
“園區實行一對一、點對點精準化服務,摸排企業用人需求,委托知名人力資源公司代招,節約了我們的招聘成本,助力我們實現訂單如期交付。”安徽百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盧海航滿意地說。據介紹,該企業是一家臺資企業,2023年投產后實現營業收入2億多元,通過園區代招的員工達到了該企業總用工的三分之一。
服務企業引才、聚才、用才,才能吸引更多企業落戶發展。池州以真金白銀扶持企業發展壯大,全市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逐步融合。近5年來,全市園區規上企業數量連年增長,年平均增長率為15.1%,目前全市六大園區規上企業達700余家。
“除了用全覆蓋政策推進高質量就業外,池州還著力打造‘社區驛站’‘夜市微站’‘云上播站’‘實訓基站’四類服務站,多層次服務家門口就業;深入實施創業池州行動,以創業帶動更充分就業。”池州市人社局局長林芳說。
今年以來,池州全市兌現各類就業補貼資金830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補貼1600多萬元。1—10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3130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新引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才92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