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安徽考察,從根本上引領推動安徽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論述,蘊含博大精深的實踐偉力,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安徽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安徽篇章。
深刻認識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的重要意義
先進制造業作為制造業中的關鍵領域,是國家參與全球產業競爭,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從量的合理增長到質的有效提升的客觀基礎。在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大背景下,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不僅是夯實我國實體經濟“根基”的重要戰略,也是培育新增長點、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手段,對于維護國家安全和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一環。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要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并為全國服務的產業鏈供應鏈。產業集群化發展有利于發揮規模效應,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相關產業鏈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提升整體競爭力。先進制造業集群是產業組織的高端形式,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承載地。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有利于形成時空產業組織網絡,加速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當今世界,擁有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已成為制造強國的重要標志。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當前,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社會生產力不斷迭代躍升。產業集群構成了全球經濟的基本框架,產業生態和集群網絡逐步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地理鄰近、產業聯系和行為主體互動合作的有機統一,集群內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延伸拓展,共享基礎設施、人力資源等要素,促進要素流動、資源整合與技術交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科技創新是推動制造業發展的重要引擎;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先進制造業集群是創新的溫床,是知識創新和擴散的重要平臺。在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內,政、產、學、研、用、金、服等主體高度集聚,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交流與傳播,有利于創新思想的產生。隨著集群內產業配套的完善,從研發到生產各環節緊密相連,一旦新的科技成果誕生,便可迅速在集群內找到合適企業進行成果轉化,大大縮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周期,從而提高創新效率,推動技術進步。
安徽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突出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高新技術是討不來、要不來的,必須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近年來,安徽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富集優勢,聚焦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產業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完全有能力、有條件在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中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策源能力為先進制造業集群注入強勁動力。安徽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栽樹工程”,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為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提供強有力支撐。安徽區域創新能力連續12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2023年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量躍居全國第10位,研發投入強度居全國第7位,創新環境居全國第3位,規上制造業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三大科創高地拔節起勢,空地一體量子精密測量實驗設施獲國家批復,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開工建設,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掛牌;重大原創成果持續涌現,人造太陽裝置實現403秒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刷新世界紀錄,計算光刻EDA軟件、高溫合金葉片、疊屏顯示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
前沿新興產業成為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新引擎。安徽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發揮十大新興產業推進作用,加快推動制造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加快培育4個萬億級、4個五千億級、3個三千億級及3個千億級的“4433”萬千億產業,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2023年,安徽汽車全產業鏈和裝備制造業營業收入雙雙突破萬億元,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綠色食品、現代化工、有色金屬、新型建材、優質鋼材、智能家電(居)、節能環保等產業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目前,全球10%的顯示面板,全國50%的光伏玻璃、20%的光伏組件、15%的家電、10%的汽車在安徽生產。
優質企業培育夯實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根基。安徽按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獨角獸企業→制造業上市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產業鏈鏈主企業”成長路徑,梯度培育制造業優質企業,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良好生態,夯實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底座。深入推進“個轉企、小升規”,截至2023年末,安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711戶、居全國第6位,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071戶;大力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推動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認定向一產、三產領域擴面,2023年,新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327戶,首次實現“三次產業”全覆蓋;截至2023年末,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854戶,爭創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9戶、居全國第8位,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40戶、居全國第11位,81戶專精特新企業成功上市。
奮力譜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安徽篇章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目標已定、任務已明,關鍵是起而行之、狠抓落實。安徽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在打造“三地一區”上持續發力,扎實推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取得新的更大進展。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是增強基礎研究能力。加強重大原創研究與前沿交叉研究,推動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充分考慮碳配額,超前布局低碳技術突破問題,通過技術創新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強化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面向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借助世界制造業大會平臺,通過對外招標或“揭榜掛帥”等方式,盡快克服一些“卡腦子”的科學問題或“卡脖子”的技術難題。二是推動協同創新。支持企業牽頭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和開放型創新聯合體,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推動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與企業技術中心、功能轉化平臺、重點實驗室緊密對接。依托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大科學裝置,建立健全“沿途下蛋”機制,推動階段成果、衍生技術和新工藝、新材料及時轉化應用,助力新興產業發展。設立專項研發基金,面向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放,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中的關鍵技術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提升工業現代化水平。大力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不斷提升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一是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落實“6178”現代化產業體系“安徽方案”,突出鏈群協同、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推動制造業融合化集群化發展。實施重點產業鏈登峰計劃,培育未來產業核爆點,提高新能源汽車、新型信息終端、高端裝備制造等高附加值產品比重,發展量子信息、聚變能源、深空探測等未來產業,加快打造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4個萬億級產業集群,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綠色食品、現代化工、有色金屬4個五千億級產業集群,新型建材、優質鋼材、智能家電(居)3個三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紡織服裝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二是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聚焦“智改數轉網聯”主攻方向,探索“標桿示范—重點產業鏈—工業園區”點線面應用推廣路徑,爭創一批國家級典型示范。統籌布局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打造“大模型+軟件開發”生態體系,加快搶占通用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制高點。三是推動工業綠色發展。堅持源頭管控、全過程減污降碳,推動石化、化工、有色等行業加快實施清潔化、循環化、低碳化改造。支持零碳工廠和零碳園區建設,打造碳足跡數據庫、工業碳管理公共平臺,鼓勵企業對接國際規制開發綠色產品、開展ESG評價。
推進高水平協同開放。牢牢把握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個最大機遇,緊扣中部地區作為國內大循環關鍵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戰略節點定位,更大力度推動工業開放合作。一是打造高能級開放平臺。借鑒進博會、廣交會和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等一流展會經驗,感召更多專業展商、高端資源等市場化力量參與大會籌備工作,提升我省首位“開放平臺”世界制造業大會的產業集聚力和品牌影響力。精心組織“徽動全球”出海行動,創建“海客圓桌會”等新型引資平臺,常態化開展“投資安徽行”“人才安徽行”系列活動。二是深化高水平務實合作。充分發揮長三角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四個產業鏈聯盟作用,力爭在產業協同發展上取得更多實質性成果。完善重大外資項目服務機制,落實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吸引更多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建立皖企境外商務服務網絡,健全金融、法律、知識產權等專業服務業跨境服務能力,支持汽車、光伏、鋰電等重點領域行業和骨干企業組建“徽派企業走出去”聯盟,推動“皖企出海”。健全境外經貿合作園區支持政策,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
完善要素資源保障。統籌要素資源,持續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進一步破除制約工業高質量發展的要素瓶頸。一是優化產業發展空間。推進產業用地彈性規劃,推動具有高精尖、輕生產、環保型特點企業“工業上樓”。促進產城融合發展,推動存量低效產業用地結構調整,提高產業用地利用率。健全以質量效益、科技創新、綠色低碳為導向的評價體系,持續用好“畝均論英雄”改革成果,依法依規落實用地、用能、創新要素與畝均效益績效掛鉤政策。二是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渠道。建設鏈接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基金體系,培育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完善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發揮政府引導基金“風向標”“引路人”作用,撬動多方資源、社會資本投入到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領域。推動金融機構拓展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等產品或服務,為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延鏈、未來產業建鏈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保障。開展“一鏈一策一批”融資促進活動,實施“十行千億萬企”融資專項行動。深入開展清理拖欠企業賬款專項行動。三是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優化江淮英才計劃,實施重點產業人才引育專項。發布重點產業緊缺人才目錄,實施制造業“揭榜掛帥”招才引智計劃,抓好“啟明計劃”“制造業人才支持計劃”“國家卓越工程師實踐基地”等項目實施。發揮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產業人才搖籃”作用,加快培養一批“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發揚新徽商精神。
(作者單位: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