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全面總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旅游發展之路,對新時代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快建設旅游強國,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作出全面部署。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的系列重要指示、重要講話,為安徽進一步深化文旅融合,建設高品質旅游強省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動文化闡發與“雙創”轉化,奠定文旅深度融合之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入挖掘和運用好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功能及旅游價值,加強傳統村落、傳統建筑保護傳承利用,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安徽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徽州文化、長江文化、淮河文化、大運河文化及黃梅戲文化、民俗文化交相輝映,傳統村落、傳統建筑、歷史文化遺址等賦存豐富,具備文旅深度融合的良好條件,助推我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一是加強文化闡發。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前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加強研究闡發,提煉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創新創業、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情緒價值,塑造能夠引流的超級文旅IP,支撐“美好安徽·迎客天下”總體品牌,賦能相關文化旅游目的地高質量發展。桐城六尺巷是中國鄰里和諧禮讓的典范,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文化根基,應加強闡發,推動轉化,助力桐城市文旅產業發展盡快“出圈”“出彩”。二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加快包括文博場館、文化產業園、文化旅游休閑街區等文化新場景的建設和提升,打造安徽文化標識體系,使文化可感知、可體驗。加快“文化+”融合,推動宣傳文化藝術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更多體現“徽風皖韻”、展示安徽新形象的文化精品,構建現代化文化產業新體系,提升我省文化產業競爭力。三是推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強化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考古遺址公園、傳統村落集中連片區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創新文化遺產傳承利用方式,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使之成為安徽文旅產業發展的最靚麗底色。
聚焦城市旅游和縣域旅游,筑牢文旅深度融合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域旅游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要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全域旅游,核心在城鎮,基礎在鄉村。發展全域旅游,就是要建立起“城鎮空間+鄉村空間+景區空間”三足鼎立的總體空間格局。長期以來,我省旅游發展主要是以景區為主導,城市旅游、縣域鄉村旅游發展相對薄弱。未來,應按照“出景區、進城市、下鄉村”的思維,調整文旅發展的目的地尺度,重點加強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和縣域旅游目的地建設,形成一體化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一是突出城市旅游目的地建設。將城市型旅游目的地作為近期我省文旅產業發展空間的重點,通過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型文旅項目,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影響力。重點扶持當前城市旅游發展基礎條件較好的合肥(安徽文旅總樞紐)、蕪湖(歡樂蕪湖)、亳州(世界藥都)等城市的文旅產業發展,依托合肥特色街區、駱崗公園,蕪湖方特主題公園、蕪湖古城,亳州北關歷史街區、中藥城等創新升級,推動合肥、蕪湖、亳州率先形成城市旅游發展新局面,引領全省城市旅游發展。二是加強縣域旅游目的地建設。圍繞“奔縣之旅”流行趨勢,按照“全域旅游”發展路徑,加強縣域旅游設施服務體系和鄉村旅游集聚區建設,不斷提升我省縣域旅游發展水平。一方面推動黟縣、霍山縣、潛山市、金寨縣、屯溪區等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積極探索全域旅游發展新模式;另一方面助力歙縣、青陽縣、績溪縣、岳西縣、南譙區、金安區、宜秀區、廣德市、灣沚區、含山縣等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和涇縣、石臺縣、廬江縣等文旅發展特色較為鮮明的縣域作為試點,探索縣域旅游發展新路徑。
打造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煥新文旅深度融合之本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文旅深度融合的根本還在于文旅新產品新業態新場景的打造。按照“場景化”思維,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實現我省文旅產品的煥新。一是努力實現“兩個一批”文旅產品的突破。建設一批富有文化底蘊的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和街區,是當前國家層面文旅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近期重點推動黃山風景區等國家5A級景區和黟縣國際鄉村旅游度假區等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和度假區,推動合肥、蕪湖、黃山等城市建設國家級旅游休閑城市,推動全省16個城市積極建設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二是構建文旅產品新體系。圍繞文旅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轉型,建設和發展一批超前、領先、特色的旅游項目,形成引領性的旅游產品和業態。一方面,提升在我省發展基礎較好的風景道、民宿、研學旅游基地、旅游休閑街區等文旅新場景發展水平,形成示范引領效應;另一方面迅速彌補城市主題公園、旅游度假區、康養基地、體育運動基地、文博場館群等我省相對短板型的文旅消費新場景,形成后發優勢。三是開辟文旅融合產品新賽道。農文旅融合,打造以農場、莊園、民宿、大地景觀、田園綜合體為代表的農文旅融合新場景。交文旅融合,打造以風景道、驛站、營地、高速公路服務區等為代表的交文旅融合新場景。康文旅融合,依托中醫藥、富氧富硒等資源環境條件,大力發展康養旅游、體育旅游新產品。教文旅融合,依托全省底蘊深厚的文化資源以及自然地理資源和產業資源,打造研學旅游基地等新場景。商文旅融合,依托城市大型商圈、旅游休閑街區、特色旅游集鎮等,打造和形成游憩商業區(RBD)等文旅新場景。工文旅融合,依托工礦企業、制造業基地、碼頭、造船廠、三線廠遺址等,結合城市更新,打造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和文旅消費新空間。
集成融合型現代產業體系,體現文旅深度融合之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業“日益成為新興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具有顯著時代特征的民生產業、幸福產業”,要“著力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建立強大的文旅產業體系,是當前很多旅游目的地發展的重點,同樣也是文旅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產業不強,是當前我省文旅發展的主要薄弱環節。縱觀我省很多旅游目的地,總體還是圍繞“游客來了”這個基本的前提布局終端旅游消費業態,缺乏長效的以“業”為牽引的引流機制,導致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夜間文旅消費氛圍難以形成,文旅消費水平較低。因此,我省需要建立起以關聯產業為先導的“產業+旅游”融合機制,助力現代旅游業體系的形成。一是加強歷史經典產業的振興。我省擁有豐富的歷史經典產業資源,鐵畫、宣紙、茶葉、中藥、美食、徽墨等特色鮮明,近期可選擇譙城區、涇縣、黃山區、蕪湖古城、歙縣等作為試點,探索宣傳文化藝術旅游深度融合模式,振興歷史經典產業吸引產業人口(產業、事業、學業),建設一批“可參與”“可感知”“可傳播”的歷史經典產業集聚區和文化街區吸引旅游者,實現相關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和縣域旅游目的地借助歷史經典產業實現轉型發展。二是加快完善現代旅游業體系。加強產業鏈整合,以當前市場需求量大、成長性好、綜合帶動力強的現代人綜合需求為核心,按照“建鏈、補鏈、延鏈、強鏈”的路徑,以“跳出旅游說旅游”的思維融合其他相關產業,構建包括休閑度假經濟、創意經濟、賽事經濟、康養經濟、會展經濟、文化服務經濟等在內的多元文旅產業集群。三是培育文旅產業集聚區。發揮核心城市、核心景區、核心區位、核心資源、核心廊道的產業增長極帶動作用,完善文化和旅游產業鏈,促進文旅產業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的集聚化發展,打造包括“環城型”“依(環)景型”“承接型”“內聚型”“軸廊型”等在內的多元化特色文旅產業集聚區。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文旅深度融合之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文旅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旅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按照“探索管理體制、培育運營平臺、提升治理能力”的路徑,迅速提升全省文旅治理現代化水平,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一是探索管理體制。應對旅游產業空間集聚化發展趨勢,探索建立以管委會為核心的文化旅游集聚區管理體制,實現集聚區統一管理。應對鄉村旅游“組織化”發展要求,探索“鄉村旅游集聚區+鎮(鄉)”一體化管理體制。結合城市旅游功能區發展要求和城市文旅產業特點,探索文旅產業鏈“鏈長制”。總結推廣“六尺巷工作法”“一杯茶工作法”“作退一步想工作法”等,探索文旅民間治理新機制,提升社區型文旅目的地的治理水平。二是培育運營平臺。借鑒相關地區文旅產業集團的組建做法,按照“資產劃撥、聚焦主業”路徑,圍繞大型文旅產業集聚區、行政區劃(地市級、區縣級)、產業類別等,加快組建和做強一批國有文旅投融資平臺,實現全省地市級、縣區級全覆蓋。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加強各級領導干部培訓,提升文旅認知能力、發展能力。加強文旅領域管理者和從業者的培訓,提升文旅管理能力、技能水平。圍繞特定地區、特定產業,組建覆蓋面廣、咨詢頻率高的高水平智庫團隊。招引一批高水平的文旅創意、營銷、運營和管理人才,圍繞特定文旅產業集聚區和文旅投融資平臺,培育一批有格局有視野,懂管理善經營的文旅產業“操盤手”。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