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數千萬江淮兒女勠力同心、接續奮斗,不斷戰勝各種挑戰,走過了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江淮大地“舊貌換新顏”。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爭當擊楫中流的改革先鋒,新興動能加快培育,市場需求穩步改善,民生安全保障有力有效,經濟發展展現了較強的增長韌性和活力,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主要成就
1.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經濟基礎極其薄弱,經過75年發展,實現了由“總量居中、人均靠后”向“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1952年地區生產總值僅為22.9億元,1977年達108億元。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1993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2009年突破萬億元。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跨越3個萬億元臺階,2013、2018、2021年分別突破2萬億、3萬億和4萬億元。2023年達47051億元,居全國第11位,按現價計算,較1952年翻了11番;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7.6%。從人均GDP看,1952年為78元,2006年、2010年分別突破1萬元和2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跨越5個萬元臺階,2023年達76830元(折合10903美元),連續3年超1萬美元,居全國第13位,比1992年前移16位。
2.產業結構實現重大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安徽經濟以農業為主,經過75年發展,實現了由“一三二”向“三二一”的重大轉變。1952年,三次產業結構為75.1∶9.9∶15.0,2023年調整為7.4∶40.1∶52.5。農業基礎地位鞏固,實現由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向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的現代農業轉變。糧食產量從1949年的127.8億斤提高到2023年的830.2億斤,連續7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油料、肉類、水產品等農產品產量位居全國前列。工業生產能力大幅提升,實現由農產品粗加工和能源原材料生產為主向門類齊全、科技含量較高的現代加工制造業轉變。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8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4021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0.5%。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達38.7%和49.1%,比2012年提高5.7和14.3個百分點。服務業持續壯大,實現由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為主向金融、科技、信息服務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轉變。服務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3.4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468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年均增長9.5%。
3.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一方陣。新中國成立75年來,安徽始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全省發展的重要位置,誕生了一批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重大科技成果,實現了從農業大省到科技大省、科技創新策源地的轉變。科創投入持續增加。全省研發經費投入從1985年的2944萬元,到2021年首次突破千億元,2023年達1264.7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2.69%、高于全國0.05個百分點。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突飛猛進。截至2023年底,擁有各類省級以上研發平臺4557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01家,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5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13家,其中國家級9家;省級以上工程研究中心498個;高新技術企業1.9萬家、居全國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業2.75萬家、居全國第7位;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99家、居全國第8位。科技創新成果豐碩。截至2023年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17.3萬件,是2011年的36.2倍,居全國第8位;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1年的0.8件增加到28.2件。
4.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飛躍。經過75年建設,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建成了一大批打基礎、管長遠、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基礎工程。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建立。截至2023年底,全省鐵路營業里程5501公里,是1949年的7.5倍,其中高速鐵路2537公里,為全國第二個實現“市市通高鐵”的省份。公路里程23.9萬公里,是1949年的114.5倍,其中高速公路5804公里,實現“縣縣通高速”。民航線路里程10.9萬公里,是1958年的223倍。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深度布局。移動電話、網絡設施從無到有,從有線到無線,5G移動電話用戶達3070萬戶,5G網絡覆蓋90%以上的行政村。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截至2023年底,全社會發電裝機達1.08億千瓦,全年發電3521.8億千瓦時。“西氣東輸”管道輸氣量由2003年的245萬立方米增加到2023年的65.7億立方米。
5.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格局。安徽充分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統籌推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在全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地位明顯提升。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1957年末,城鎮化率僅為8.96%,1978年末也只有12.62%。改革開放以后,城鎮化進程提速,2023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1.51%。城鄉收入差距縮小。2005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為3.02,2023年縮小到2.24,比全國低0.15。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融入。2023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789個,比2019年增加810個,實際到位資金占全省比重60.1%,提升8.9個百分點。滬蘇浙城市結對幫扶皖北8市。省內區域板塊協調聯動。合肥經濟總量過萬億,居全國城市前20強。沿江城市承接產業轉移量提質升。皖西大別山革命老區生態產業和特色經濟不斷壯大。大黃山世界級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目的地建設初顯成效。皖北經濟總量超萬億,6市全部跨上千億元臺階。
6.生態文明建設展現新圖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節能環保投入快速增長。2023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比2012年增長20.7倍,年均增長32.3%。能源生產結構優化。2023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能源發電量341.4億千瓦時,為2013年的58.2倍,占規上工業企業發電量的比重從0.3%提升到10.2%。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023年,PM2.5年均濃度34.8微克/立方米,比2018年下降29%;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82.9%,比2018年上升11.9個百分點。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比上年提高3.6個百分點。2023年末,森林面積達393.2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8.06%。
7.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新中國成立7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從“內陸腹地”向“改革開放新高地”的跨越。對外貿易發展迅速。1957年,貨物進出口總額僅678萬美元。改革開放以后,“安徽制造”闊步走向世界,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1062萬美元增加到2023年的1144億美元,其中出口從1062萬美元增加到743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22.9%和21.7%。雙向投資穩定發展。截至2023年底,已有92家境外世界500強在安徽投資設立192家企業。2023年,實際使用外資145.4億元,比上年增長4.3%;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實際到位資金14541.8億元,增長5.1%。開放平臺建設成效顯著。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世界制造業大會、中歐班列等開放載體功能有效發揮。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積,貢獻了全省約25%的進出口額、38%的外商直接投資。
8.人民生活日新月異。新中國成立75年來,安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人民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就業人員從1952年的1533.7萬人增加到2023年的3191萬人。居民收入增加。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113元增加到2023年的21144元,年均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81年的425元增加到2023年的47446元,年均增長11.9%。生活質量大幅改善。商品供應由數量短缺向供給充裕轉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49年的5.1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23008億元,年均增長12%。全省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3年的34.7%下降到2023年的33.5%。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到2020年底現行標準下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社會保障體系持續健全。2023年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鄉居民養老參保人數分別為1688萬人和3408萬人,比2012年增加904.3萬人和57.4萬人。
9.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新中國成立75年來,安徽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蓬勃發展、碩果累累。教育水平大幅提高。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從1949年的10%提高到2023年的99%以上,普通高等教育學校從2所發展到121所,每萬人口在校大學生數從0.4人增加到347人。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數量分別由1950年的4個、1個增加到2023年的133個和181個。鄉鎮文化站實現全覆蓋,村級綜合文化中心覆蓋率從2012年不足30%提高到99%。衛生事業快速發展。衛生機構數由1949年的31個增加到2023年的31361個,床位數由190張增加到45.4萬張,每萬人口衛生專業技術人員數從0.1人增加到83.3人。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改善,平均預期壽命由新中國成立前約35歲提高到78歲。體育事業欣欣向榮。2023年在國際國內重大比賽中,我省運動健兒共獲得27枚金牌、22枚銀牌、30枚銅牌。
主要經驗啟示
站在新的起點上,回顧過去75年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啟示。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指引發展方向。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為安徽經濟發展指引了正確的方向。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親臨安徽考察,作出一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為安徽發展把脈定向、指路領航,為安徽各項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實施創新驅動,點燃發展引擎。安徽始終堅持把創新作為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不斷加大科研投入,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創新不僅推動了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孕育出一批新興產業和業態,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正在成為安徽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三是深化改革開放,積聚發展動能。改革開放為安徽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安徽經濟發展史,就是一部改革開放史。安徽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持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一批改革探索走在全國前列,一批試點示范在全國推廣,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作為內陸省份,安徽加快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種市場兩種資源,培育外貿新動能。
四是融入國家戰略,搶抓發展機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中部地區崛起等國家戰略疊加,為安徽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拓展了發展的空間。尤其是加入長三角,安徽獲利最多、受益最大,長三角一體化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近年來,安徽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主動靠上去、積極融進去,舉辦了一批標志性活動,建立了一批工作機制,取得了一批合作成果。
五是堅持逐綠奮進,厚植發展底色。安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首創“新安江模式”、率先推行林長制、深入實施“長江大保護”、縱深推進巢湖綜合治理,傾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培育壯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推動生態“高顏值”向經濟“高價值”轉化,高質量發展底色不斷厚植。
六是增進民生福祉,共享發展成果。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安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堅持不懈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