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以來,全省工信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認真落實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總體部署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以“改革之筆”作答“高質量發展之卷”,謀劃實施了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畝均論英雄改革等一批具有工信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改革舉措,推動工業制造業發展實現“三個重大轉變”。一是發展位勢向上,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大省到新興工業大省的重大轉變。2013—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7%、居全國第3位;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從3.3萬億元提升至5.1萬億元,從全國第12位躍升至第7位、居中西部第1位。今年1—7月,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高于全國2.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5位。二是產業結構趨新,實現了從能源原材料基地到新興產業集聚地的重大轉變。2013—2023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規上工業比重從20.7%提高到42.9%;傳統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從高峰時期的67%降至58.2%。三是增長動力轉換,實現了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重大轉變。截至2023年底,全省制造業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3位,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5位,近3年23項“揭榜掛帥”技術成果打破國外壟斷,53項“三首”產品填補國內空白。2013—2023年,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40.5%。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及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改革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省工信廳黨組對標對表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抓主抓重,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正在研究制定工信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方案,著力在六個方面求突破,為實現“六個新提升”、做到“六個當先鋒”貢獻工信力量。
著力在優化鏈群融合體制機制上求突破。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及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關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部署要求,加快產業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一是完善集群建設機制,健全先進制造業集群、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管理機制,把“一鏈一策”指導“創”、幫助“育”、精準“評”結合起來,以評促育、以創促建,梯次打造省級—國家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體系。二是完善集群鍛長補短機制,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梳理我省30條左右重點產業鏈及每條鏈的價值鏈、創新鏈、企業鏈、產品鏈、要素鏈,精準指導集群延鏈補鏈強鏈。三是完善集群“雙招雙引”機制,深化“雙招雙引”專班協調機制,指導各地建立重點產業企業庫、項目庫、人才庫,精準招引一批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和創新人才團隊。
著力在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求突破。圍繞加快構建“6178”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一是健全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政策體系,聚焦煤電、鋼鐵、有色、建材、化工、紡織等六大傳統優勢產業,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以國家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二是健全推動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政策體系,完善推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高端裝備、智能家電等新興產業支持政策和治理體系,系統推進技術創新、規模化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打造一批新增長引擎。三是健全推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政策體系,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圍繞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等方向,搶占人形機器人、元宇宙、第三代半導體等新領域新賽道,發展壯大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打造一批未來產業先導區。四是健全支持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政策體系,謀劃出臺推進“兩業”融合、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指導意見和支持政策,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促進制造業向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著力在構建科產深度融合發展機制上求突破。實現科產融合有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兩條路徑,具體到工信領域,重點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一是堅持市場導向,健全關鍵共性技術需求凝練和發布機制。從市場角度了解企業“所需”,以鏈長思維提出產業“所缺”,定期梳理發布關鍵共性技術需求清單,組織開展科技創新供需對接。二是運用市場辦法,健全以企業為攻關主體的遴選機制。按照工信部“鏈主”遴選機制,通過“揭榜掛帥”等市場化方式,不拘一格、不設門檻,吸引各類企業擔當攻關、參與攻關。三是組織市場資源,健全賦能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發揮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互聯網平臺等作用,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和行業上下游企業聯合攻關,加強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中試基地等建設,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各類創新要素向攻關主體集聚。四是實現市場價值,健全創新成果推廣應用機制。完善創新產品培育認定和發布推廣機制,打造“省級新產品—首創產品—工業精品—標志性產品”的梯次矩陣,不斷增強安徽制造的產品競爭力、品牌影響力。
著力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上求突破。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促進數實融合的重要方面和發力重點。一是健全工作推進體系。發揮省數字化專班統籌協調、指導服務作用,加強省市縣三級協同聯動,加快實現重點行業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規下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應用全覆蓋。二是健全示范推廣體系。堅持“點線面”同步發力,“點”上打造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線”上協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數字化改造,“面”上推動重點集群和園區數字化轉型。堅持“省級示范+市縣推廣”,分行業、分區域開展精準培訓。三是健全服務支撐體系。持續夯實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分行業、分層級構建全省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體系,加快大模型在工業領域應用,建立健全數字化轉型服務商信用評價和服務監管機制。四是健全政策支持體系。持續優化省級政策支持方向,鼓勵各地出臺配套政策,用足用好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等政策舉措,形成政策疊加效應。五是健全轉型生態體系。加大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工作宣傳力度,充分發揮省級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專家委、行業商協會及智庫作用,分行業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人才精準引育和供需對接,積極探索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資金籌措新模式,更好滿足數字化轉型需求。
著力在健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體制機制上求突破。充分發揮省民營辦統籌協調作用,堅持和落實“兩個毫不動搖”,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一是健全平等保護的法治環境。完善保障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法規體系,建立民營企業合法權益保護快速響應機制,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執法檢查,推進“綜合查一次”改革,健全立法、司法相關工作制度,讓各類經營主體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二是優化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嚴格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持續破除市場準入壁壘。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支持有能力的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和參與重大科技項目和重點產業技術攻關任務,推動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進一步開放。三是完善配置高效的要素環境。以“畝均論英雄”改革為牽引,健全以畝均效益為導向的要素配置機制。完善民營企業信用評價模型,優化金融服務民營企業績效評價機制,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資民營企業。健全以企業為主體的人才“引育留用”機制,探索推進賦予民營企業職稱評審權。四是營造健康發展的社會環境。完善民營企業反映問題“直通車”機制,健全拖欠中小企業賬款常態化預防和清理機制。加大優秀民營企業和優秀民營企業家宣傳力度,營造尊重、保護、成就民營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著力在構建精準高效的為企服務體系上求突破。貫徹省委全會“持續深化營商環境改革”的部署要求,樹牢“以企為本”服務理念,堅持服務和管理并重、發展和幫扶并舉,切實提升為企服務工作的協同性、精準性和實效性。一方面,持續打造“益企賦能”品牌。深入開展政策入企、產需對接、減負降本、助企解難等“益企賦能”十大活動,健全“線上+線下”常態化為企服務機制,完善問題收辦、分辦、督辦閉環管理,用心用情用力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另一方面,積極構建為企服務“一張網”。優化提升“益企服務云”網絡服務平臺功能,建立“一站式”政策服務、“一體化”公共服務、“全周期”企業培育、“全過程”評價管理四大系統,打造為企服務智腦,促進線上線下政務服務融合發展,不斷提升企業獲得感和滿意度。
(作者為省工信廳黨組書記、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