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在線讀刊
岳西縣馬畈村:和美鄉村之路越走越寬廣
2024年12月17日

走進岳西縣石關鄉馬畈村,一棟棟紅瓦白墻的農家樓房依山而建,綠油油的茭白梯田與藍天白云相互映襯,寬闊的柏油馬路一頭連著村莊,一頭伸向山外。農家院落不時傳出不同口音的交流聲,茭白田里茭農的歡笑聲此起彼伏。

2023年,我省大力實施“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馬畈村成功入選首批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建設名單。建設和美鄉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在于久久為功。在多年的實踐中,馬畈村依托資源稟賦走出獨具特色的和美鄉村之路。

高山茭白長成當家產業

馬畈村地處大別山腹地,“開門便是山、出行便是嶺”,山多田地少,生態環境好,是“國家級生態村”。向不到全村面積16%的耕地要更多的效益,一直是馬畈村人的不懈追求。如今全村千余畝水田都種上了高山茭白,茭白畝均產值8000元以上,獲評茭白產業省級“一村一品”村,茭白成了馬畈村的當家產業。

“我們這里地處深山,海拔高,冷浸田多,過去田里種水稻,再怎么辛苦也很難填飽肚子。自從種上茭白,田里的收入年年增長。現在種茭白的技術成熟了,一畝茭白的產值是水稻的6倍以上。”今年50歲的村民劉亞見證了茭白的發展歷史。

過去村民們種出來的水稻往往是“種一坡、收一鍋”,家里人都不夠吃,更別提賣錢了。窮則思變,如何向有限的田地要效益,馬畈人嘗試過種植西紅柿、甘藍、辣椒等蔬菜,效益均不好。后來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馬畈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變對抗性種植為適應性種植,引進試種茭白取得成功。因為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里的茭白清脆可口、營養豐富,在市場上格外受歡迎。為實現規模化種植,政府通過產業發展資金扶持,村里家家戶戶都種上了茭白,茭白種植逐漸成為當地的特色主導產業。

村民李葉才以前在外地務工,每月收入三四千元。看到鄉親種茭白富了,也返鄉利用家里6畝水田種起了茭白。李葉才算了一筆賬:“如果每斤均價不低于2元,每畝茭白毛收入1萬元沒問題,除去肥料、種苗費用,每畝純收入6000元左右,相當于一天的工資有兩三百元,比在外打工劃算。”

“如今,每逢茭白收獲季節,村里的茭白通過合作社一車又一車地銷往合肥、上海、江蘇、浙江等地菜市場。”馬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偉說,好的時候,一畝茭白能賣到1萬元。隨著茭白產業的發展壯大,全村茭白產業產值達到千萬元,馬畈村民富了起來,家家戶戶蓋起了新樓房。村民們將這些新樓房親切地稱為“茭白樓”。

連年種植同一個品種茭白,種性會逐漸退化,品質也會變差。為了科學發展茭白產業,村里茭白合作社不斷進行品種更新,并與安徽省農科院、安徽農業大學等科研單位開展茭白“產學研推”合作,建立產學研基地和遠程教學點,引導農戶科學選種留種,推廣茭白標準化生產。“我們正在開展茭白秸稈綜合利用,研發加工文創產品,發展觀光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信茭白產業的發展路子會越走越寬。”劉偉自信地說。

清涼經濟帶來發展潛力

馬畈村平均海拔900米,夏季平均氣溫25℃。“高山、高寒的特征,一度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現在卻成了馬畈村的發展優勢。”劉偉說,“入夏以來,各地氣溫一路飆升,不少地方出現40℃以上的極端高溫天氣。我們這里海拔高,氣候涼爽,迎來一批批全國各地的避暑游客。”

當地村民從“清涼氣候”中看到商機,紛紛將自家空閑房屋改造成民宿或農家樂,接待避暑的游客。全村涌現民宿、農家樂40余家。每年夏季來避暑、療養、度假的游客也逐年增多,高峰時段更是一房難求。“進入7月以來,天氣漸漸變熱,很多退休的城里老人就像候鳥一樣飛來了,等城里不熱了才回去。”劉偉說。

2017年,40歲的李葉龍,從浙江溫州回到馬畈村,請專業設計團隊,歷時3年,把自家祖宅改造成民宿,取名清溪行館。“以前流行‘下海’,現在流行‘下鄉’。”20多年商海打拼的經歷,讓李葉龍敏銳地感知:鄉村,是一片可以繼續追夢的廣闊空間。民宿,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經過幾年的經營,李葉龍當選岳西縣民宿協會的首任會長,他的“清溪行館”也被評為安慶市唯一的全國甲級民宿。李葉龍認為,復興鄉村人文生活,是和美鄉村建設中彰顯徽風皖韻的內在要求。

如何引導更多農戶發展民宿,形成民宿集群效應。一直是劉偉思考的問題。村民們辛辛苦苦靠種茭白致富,紛紛蓋起“茭白樓”。但茭白種植有季節性,農閑時,村里勞動力外出打工,常住人口只有500多人,不到戶籍人口的一半,因此留下大量閑置農房。劉偉覺得這是一筆不小的浪費。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專家論證,馬畈村探索出“一宅兩院”的民宿發展模式,就是一戶農宅,兩個院落,一樓農戶自己住,二樓改造為民宿給客人住,兩個院落互不干擾。

隨著“一宅兩院”的建成,村民劉蘭英家的生活隨之發生巨變,每年至少多了兩筆收入:一筆是民宿補貼資金,每平方米補貼15元;一筆是營業額的分紅,占總數的20%。兩筆收入加起來,一年有3萬多元,另外加上給游客做飯,還能賺到一筆不菲的收入。

像劉蘭英一樣,首批7戶參與“一宅兩院”改造的村民,生活也都迎來新的變化。劉偉算了一筆賬:自2022年底以來,“一宅兩院”綜合營業收入60多萬元,為村集體增收十幾萬元。村民嘗到了甜頭,“一宅兩院”在馬畈村已成燎原之勢,這一模式還獲得省里的認可并在全省推廣。

環境優美提高幸福指數

前不久,從山東來這里旅游的樊先生一家3口,坐在民宿二樓陽臺上看風景。“出門是農家體驗,進屋仿佛回到城市,樓下就是盆景院落,遠望是農田青山,這里的田園風光確實讓人流連忘返。”樊先生稱贊道。

環境美是和美鄉村的基礎要求。馬畈村對村莊環境、道路水電、文化場所、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不斷進行提升改造。他們抓住“大石關”旅游發展機遇,按照“馬畈—石關”一體化人居環境整治“樣板圖”,全域提升人居環境,修建旅游環線交通基礎設施,將馬畈村與附近的國家體訓基地、金錢松大道、大別山滑雪樂園、鷺鷥河等重要網紅打卡點串聯成片。

為豐富旅游業態,馬畈村逐步將農田打造成觀光農業,建成15畝茭白田套養甲魚基地,把村莊旁邊的矮山坡改造成休閑公園,在茭白田間建設觀景亭,在沿河兩岸修建健康步道。“有了這些設施,村民和游客就有了更多游玩的空間。我們的目標是將農房變客房、田園變公園、資源變資產、鄉村變景區。”劉偉說。

環境美了,游客多了,也給當地村民的生活觀念帶來變化。“干凈衛生是游客住宿的第一要求,這倒逼我們一定要把環境衛生搞好,廁所必須改造成水沖式,屋里屋外家具、生活資料要擺放整齊。”石關鄉宣傳委員范勇說,雖然地處深山,但每個農戶都在房前屋后栽樹種花,建設花園式庭院,力求讓每位游客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這里民風淳樸、老百姓都很厚道,一入住,我們就和戶主像一家人,一起到菜園里摘菜,一起燒飯,一起談天說地。”今年伏天一到,武漢客人劉先生就邀上親戚朋友到馬畈村住了兩周,還計劃著明年再來。

上一頁    下一頁
iv>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盐源县| 封丘县| 青龙| 静宁县| 定陶县| 安宁市| 志丹县| 贡山| 荆门市| 眉山市| 南丰县| 门源| 会昌县| 绥德县| 镶黄旗| 拉孜县| 霍山县| 芒康县| 阿荣旗| 金寨县| 惠安县| 襄樊市| 宣城市| 长汀县| 英超| 平乐县| 汉寿县| 珲春市| 龙江县| 海南省| 灵川县| 福海县| 陆川县| 临洮县| 大同县| 沁阳市| 祁东县| 偏关县| 澎湖县| 西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