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協同發力,打牢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安徽地域文化,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深厚的歷史底蘊,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中占據重要地位。面對數字化轉型與文化消費升級的時代浪潮,創新安徽地域文化的傳播范式,對于傳承和弘揚安徽地域文化、提升安徽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解碼文化符號,重構文化表達體系。文化符號是承載文化特定內涵的載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積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符號。這些符號不僅是一種表達和傳遞信息的方式,更是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播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傳遞和共享,而符號系統的現代轉譯是實現傳播范式轉換的起點。在數字文明與全球化交織的當下,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首先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提取具有時代價值的文化符號,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內容創新,從而實現傳播范式轉換。這種轉換的本質,是借助數字技術對文化基因的解碼、轉譯與重組,實現文化價值從“靜態保護”向“動態再生”的轉換,從而重構文化表達體系。安徽的文化基因庫里包含長江文化的開放包容、徽州文化的崇文重教、淮河文化的剛健質樸等多元特質,蘊含著豐富的傳播范式轉換的實踐智慧。例如,徽州文化中的徽派建筑、徽州三雕等,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可以通過現代設計手法,將這些元素融入現代建筑、家居裝飾、文創產品等領域,使其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創新跨媒介敘事,拓展文化表達形式。跨媒介敘事作為一種協同多元媒介共同講述故事的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界限,為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一種新的理論視角和實踐方向。一方面,跨媒介“多平臺”,如電影、電視劇、小說、視頻游戲、社交媒體、網站等,能夠豐富文化對外傳播的敘事維度;另一方面,受眾的參與有利于促進文化對外傳播的敘事共鳴。在融媒體時代,安徽地域文化的傳播需要突破單一媒介的局限,以跨媒介敘事拓展文化表達形式。在頂層設計層面,可構建安徽地域特色文化敘事體系以提升文化傳播影響力;在敘事主體方面,可協同多元敘事力量以提升文化傳播聚合力;在敘事內容方面,可深入挖掘文化的時代內涵,全方位講好安徽故事;在敘事方式方面,可準確把握跨媒介敘事邏輯和敘事技巧,推進安徽地域文化對外傳播的分眾化表達。當下,創新安徽地域文化的傳播范式,既要發揮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優勢,又要積極構建跨媒介敘事體系,以更加生動、有趣、互動性強的方式傳播安徽地域文化。例如,黃梅戲作為安徽文化的重要名片,正在嘗試與影視、游戲、短視頻等媒介深度融合;網絡游戲《江南百景圖》中植入徽州建筑元素,讓玩家們在虛擬世界感受徽派美學。這些都有力地提升了安徽地域文化的傳播影響力。
推進產業融合,提升文化傳播效度。產業融合是推動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數字化時代文化傳播的重要范式。這種融合,通過行業間的功能互補和鏈條延伸,文化內容和創意設計相互滲透,行業之間共生相輔,“隔行如隔山”的行業壁壘逐步消解,從而重塑文化的生產與消費方式,持續催生新的文化傳播范式。以文旅融合為例,安徽獨特的山水資源與文化底蘊為文旅融合提供了天然沃土。一方面,深度挖掘和整合安徽地域文化資源,結合當地歷史、人文、藝術等元素,設計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創新設計文旅融合的旅游線路、文化主題公園、文化節慶活動等,提升旅游體驗的文化內涵與文化品位;另一方面,以當地文化資源特色為方向,激活和融合文化特色資源,培育打造文化特色產品,加強整合與規劃,積極探索“文旅+非遺、文博、鄉村振興、康養、元宇宙”等多領域的深度融合路徑,形成“1+1>2”的效果,增強文旅品牌的生命力和市場競爭力。
激活基層文化活力,筑牢文化傳播根基。激活基層文化活力,對于傳播安徽地域文化而言,既是固本之舉,也是開源之策。它不僅守護了地域文化的原生形態,更通過創新實踐拓展了文化傳播的維度,為安徽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首先,增進文化認同,鼓勵當地老百姓積極開展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活動,使群眾從文化的“旁觀者”變為“參與者”,進而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其次,鼓勵創新創造,將數字化賦能當地文化,促進現代技術手段與傳統地域文化相結合,從而賦予地域文化新的生命力。再次,構建基層文化傳播網絡,以縣域為單元、鄉村為節點,形成“縣—鄉—村”三級文化服務傳播體系,激活地域文化的民間生命力。例如,實施“鄉村文化記憶工程”,在鄉鎮建立地域文化數字館,通過全息投影、互動觸控等技術展示本地歷史沿革、民俗風情;培育“鄉村文化帶頭人”,支持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開展文化傳習活動,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生態。這樣,安徽地域文化的基層文化活力得以激發,從而有利于筑牢文化傳播根基。
(■ 董玉節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