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理論--安徽理論界

把握區位優勢 推動高質量發展

來源:安徽日報2024-06-18作者:

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一以貫之抓好黨中央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一系列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合力,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力譜寫中部地區崛起新篇章。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是國內大循環的關鍵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的戰略節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承擔著重要使命。安徽居中靠東、南北兼具,區位條件優越,在中部地區崛起中前景可期。安徽要牢牢把握獨特的區位優勢,持續深化與中部其他省份的多層次對接,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奮力在中部地區崛起中闖出新路,為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

轉型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加強傳統產業信息化賦能和智能化改造,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注重與中部其他省份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合作,構建“鏈主”與“鏈長”企業的產業聯盟,加強跨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的協作,優化產業布局,深化跨域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的“四鏈”融合,形成中部地區產業協同發展合力。充分利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開展原創性技術、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組建創新聯合體,共同培育創新主體,推動科技創新資源整合,打造中部地區高水平的創新平臺。聚焦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加強與中部地區企業協作,形成產業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的新態勢,構筑中部六省各有特色、分工合作、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和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分工格局,提升中部地區產業競爭力和影響力。

打造長三角與中部地區聯動發展紐帶

安徽,既屬于長三角,也是中部地區省份,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同時覆蓋的唯一省份。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獨特區位優勢,使安徽成為連接長三角與中部的重要紐帶。加強統籌規劃,依托長江、淮河以及京廣、京九鐵路等交通大動脈,建設一批產業集群和合作園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和行業商會協會作用,打造聯接長三角和中部地區的國際商協會聯盟,構建聯接長三角與中部的市場、資本、產業、人才、技術、信息同項目對接、互動耦合的平臺。舉辦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交流活動,積極參與淮河流域園區合作聯盟,完善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會商機制。積極吸引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主動與中部地區產業對接,構建雙向互濟的經濟合作新格局,推動東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深度融合。支持合肥、銅陵、池州、安慶積極參與長江中游三省協同發展合作機制,推動阜陽、亳州、宿州等積極參與中原城市群內城市間合作,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加快中部地區城鎮化和大通道建設

加快安徽皖北城鎮化進程和合肥都市圈擴容,支持合肥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爭創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增強中心城市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實現與中部城市群的協同發展,強化與武漢、長株潭、鄭州、南昌等都市圈及山西中部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強與南京都市圈協調聯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城鄉之間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吸納勞動力及人口的能力,加快人口城鎮化和市民化進程,統籌城鄉協同發展,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以“交通先行”為突破口,大力推動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實施中部城市快速通達工程,積極參與中部地區大通道建設,推動中部地區在交通、能源、信息等領域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協同推進中部地區大通道規劃、網絡、樞紐、服務、管理一體化建設,為國家戰略實施全面提速提供服務保障。

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堅持走改革開放之路,拓展開放領域和開放空間。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與交流,深化與滬蘇浙和長江經濟帶其他地區、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通關合作,推動皖企借力中部重大開放平臺走出去,加入中非經貿合作,吸引境外企業和投資者來皖投資興業,探索“皖貨出海”模式,探索不靠海不沿邊的內陸開放新模式。提升世界制造業大會、“天下徽商”圓桌會等開放平臺能級,聯合中部其他省份共同舉辦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等重大展會。加強合肥與鄭州臨空產業園區合作,重視與中部省份的毗鄰地區合作平臺建設,聯合建設境外產業合作園區。對標國際規則,建設新型全省政務“皖事通辦”平臺,深化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實施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行動,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的要素市場,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

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

與中部省份協同開展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推動產業結構向綠色化、低碳化方向轉變,共同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綠色產業,重點推動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和領域能效提升。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布局建設一批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加大兩淮煤層氣開發力度。推進綠色礦山建設,支持兩淮等采煤沉陷區和馬鞍山、銅陵等礦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打造生態修復治理樣板工程。推動低碳產業發展,積極開展碳交易與節能減排,與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合作,共同開發碳資產,探索分區交易策略、鼓勵技術創新和政策引導等措施,構建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完善碳交易體系。嚴格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強化長江岸線分區管理與用途管制,提高岸線資源集約利用水平,推進長江生態修復和江河戰略聯動協同,加大跨域生態環保突出問題的協同整治與監管力度,與湖北、河南兩省聯合加強大別山區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夯實生態屏障。完善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落實生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作者:林 斐 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鄂托克旗| 昌乐县| 伊宁县| 曲麻莱县| 泽州县| 荣成市| 哈巴河县| 湘乡市| 兴化市| 浑源县| 巴楚县| 渭源县| 迭部县| 惠东县| 呼伦贝尔市| 松江区| 建水县| 冀州市| 台东县| 泗阳县| 寿光市| 都兰县| 漠河县| 丽水市| 灵武市| 体育| 常熟市| 苍溪县| 泸州市| 秀山| 玉溪市| 宁津县| 丽水市| 侯马市| 礼泉县| 濉溪县| 托克逊县| 大邑县| 尼勒克县|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