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敏杰(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數字經濟發展進入科技創新引領發展的新階段,初步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但仍存在數字頭部企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等問題,亟待系統布局推進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協同推進數字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搶占數字前沿技術制高點。
以企業為主體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立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穩步推進,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壯大,數字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從創新主體、資源基礎和機制環境來看,以企業為主體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建立。
一是創新主體能力不斷提升。《2023全球數字科技發展研究報告》顯示,華為、騰訊、阿里、百度等數字技術軟硬件公司在全球數字科技領域的影響力逐漸增強,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在數字科技論文發表數量上全球領先。互聯網平臺企業在電子商務、社交媒體等領域的發展全球領先,多家企業進入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十。同時,我國數字技術也在前沿領域取得進展。我國是全球唯一做到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
二是創新資源基礎支撐更加夯實。我國數據資源規模、數字人才規模均位居全球前列。近年來,金融資本對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投資保持較高熱度。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升級,移動通信從“4G并跑”到“5G引領”。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體系加快構建,算力總規模已達到全球第二。
三是創新機制和環境逐步優化。我國數據工作體系初步形成,數據基礎制度進一步完善,數據要素的評價和應用更加系統化和規范化。數字治理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逐步健全,數字安全保障體系更加完善,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為我國數字技術發展營造了良好法治環境。數字領域國際合作更加深入,《“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北京倡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發布,開放包容的數字技術國際生態逐步完善。
我國數字技術創新體系面臨挑戰
我國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取得顯著發展成效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數字頭部企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主體作用有待強化。我國數字基礎軟硬件領域的大多數企業規模及研發實力和國外頭部企業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長期“跟隨式”技術發展模式導致一些重要領域在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方面還缺乏掌控力和話語權。
二是數字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有待加強,數字技術高端人才還比較缺乏。我國數字頭部企業的研發力量較為分散、各自為戰,高校、科研院所數字技術基礎研究一定程度脫離產業。人才方面,我國數字化人才仍存在較大缺口,特別是隨著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半導體、大數據等相關領域的人才需求量激增,現有人才數量尚不能有效滿足需求。
三是數字技術產學研用創新生態有待完善,數字技術發展環境有待優化。國外廠商多年形成操作系統等底層技術和產業生態體系難以在短期被替代。我國從軟件開發到硬件適配的一體化生態還需加強建設,國產主流操作系統與國產處理器的協同研發還需加強,底層生態協同不足,各類應用軟件開發生態的互聯互通不夠。
四方面發力完善數字技術創新體系
加速完善我國數字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需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從技術發展規律出發,一方面,加強以科技領軍企業為主的數字技術創新主體建設,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加強數字共性技術研發和應用,提升成果應用轉化效率。另一方面,加快營造全球化數字技術開源開放生態,強化人才支撐,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一是強化數字科技領軍企業主體地位,協同開展前沿和關鍵技術攻關。堅持軟硬協同和體系化布局,以技術和產品商業化為目標導向,加強存內計算、類腦神經計算等新型計算架構,以及后摩爾時代芯片技術等前沿和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數字技術融合創新,加快“量子+超導”“量子+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云”等的研發部署。加大對數字領軍企業的資源傾斜與資金支持力度,推動國家重大應用場景向其開放。組建關鍵數字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創新聯合體,充分發揮企業對產業鏈的引領帶動作用,探索政府支持、企業協同、上下游共同推進的軟硬件協同攻關模式。
二是加強數字共性技術研發和應用,提升成果應用轉化效率。圍繞人工智能、云服務、高性能計算等數字技術重點創新鏈,梳理人工智能基礎軟件工具、數據庫等關鍵領域的數字共性技術。集聚目前行業頭部企業、科研院所,打造若干能夠承擔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的新型數字技術創新中心。新型數字技術創新中心需要聯合創新鏈主要主體,以企業化運行,打通技術、組織、商業、資本之間的壁壘,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同時,整合重組各類創新載體,推動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和管理創新,構建全新的數字技術創新生態網絡。
三是營造全球化數字技術開源開放生態,構建國產數字技術“護城河”。支持國內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推動國產大模型開源社區國際化發展,鼓勵國內大模型企業積極打造以模型為中心的開源生態。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建設國家級高質量數據集,完善政府數據向數字技術企業開放的機制,推動我國各類經典著作版權開放、各大互聯網平臺優質內容互通,營造開放融合的良好環境。加強數字技術在工業制造、醫療健康、城市治理等領域深度融合應用,形成我國獨特場景應用生態。
四是加強數字技術高端人才培養,夯實數字技術長期發展基礎。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創新,一方面,將軟件思維融入我國教育體系,將軟件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教育相融合,提升信息技術課程在整體教育課程中的比例;另一方面,鼓勵中小學、高校、科研院所在教學、科研、論文、項目等方面采用國產基礎軟件工具,開設國產軟件課程,培養用戶使用國產軟件的習慣,培育國產軟件人才。鼓勵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國家科研機構與頭部互聯網企業開展研究生聯合教育項目,培養數字產業急需的高水平青年科技人才,鼓勵國內數字科技領軍企業加強與國外同行交流與合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