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秀梅(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員)
公共服務優質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沒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共同富裕是不完整的。只有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相對弱勢群體的生存需要納入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確保弱有所扶,才能使共同富裕具有堅實的基礎,也更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價值導向。
有益于經濟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認為“生產”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同時又指出“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在自然界中元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經濟要增長,就需要發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于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不同環節的積極作用。公共投資通過刺激中間物品的需求,推動了經濟發展,對經濟增長有正向影響。
一是不同類別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可以直接帶動礦業、機械設備制造業、建筑業、電力、熱力、運輸倉儲郵政、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等產業的生產;教育公共服務可以直接帶動文化產業、機械設備制造業、建筑業以及其他制造業等產業的生產;醫療衛生公共服務可以直接帶動化工業、機械設備制造業、建筑業等產業的生產;社會保障、就業等其他類型的公共服務也都能帶動相關產業的生產。
二是公共服務通過提升人力資本實現機制推動經濟增長。公共服務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從而優化人力資本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增長;公共服務提升人力資本配置效率,激發創新活力,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激勵更多人才向企業流動、集聚,從而提高人力資本配置效率,進而激發創新潛力,驅動經濟增長。
三是通過公共服務支出實現“擠入效應”促進消費。消費水平的高低不僅取決于收入,也取決于邊際消費傾向的高低。如果個人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的負擔太重,未來支出壓力大,只能被迫“擠出”在其他商品和服務上的消費,導致邊際消費傾向下降。相反,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支出的增加,能夠降低居民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和公共服務支出壓力,減少預防性儲蓄,提升邊際消費傾向,對居民消費產生“擠入效應”。公共服務提供的消費“擠入效應”,能夠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經濟增長。
再分配的重要途徑
共同富裕的核心是在做大“蛋糕”基礎上分好“蛋糕”,關鍵是對效率和公平的兼顧,制定并落實合理的分配政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相關研究表明,依靠市場本身進行的初次分配收入調節作用有限,不能實現新發展階段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共同富裕建立的基礎是有著較大時空差異、結構性差異與均衡差異的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實現均衡化發展?;竟卜站然哂泻芎玫脑俜峙湔{節效應。
基本公共服務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機構通過資金給付、物質幫助或服務遞送,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需要,尤其是解決弱勢群體的困難?;竟卜阵w系中許多項目的資金來自國家財政,主要部分來自納稅人所繳納的稅款,中高收入群體對國家稅收的貢獻相對較多。但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享受者是全體社會成員,而且高收入群體是不享受其中某些項目的,因而由財政出資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有顯著的收入再分配效應。
針對老年群體,要提高基本養老等社會保險服務的保障能力,促進康養結合的新式養老服務,增加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的供給,促進養老服務消費,讓老年人過上有保障、有康養、有文化娛樂活動的生活。針對中青年群體,要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人力資源的配置效率;此外,通過擴大基本住房保障的覆蓋面,減少這類人群的基本生活支出。針對少年群體,通過均等、優質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提高受教育年限與接受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可能性,發揮教育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上升的作用。針對婦老幼殘等特殊群體的公共福利項目,本質上是中高收入群體對弱勢群體的幫助。
為共同富裕營造穩定社會環境
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能發揮社會矛盾“緩沖器”的作用,能夠帶來穩定的社會環境,從而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保障。綜合學者們的研究來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對經濟增長具有“直接拉動效應、間接拉動與推動效應、正外部性效應”。另一方面,公共服務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力量?;竟卜沾罅績热蓐P涉的是社會指標,內蘊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2012年國務院印發實施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明確了基本公共服務的“核心范圍”包括基本民生領域、公益性事業領域以及與人民生活環境相關的公用設施、環境保護、公共安全等領域及其“擴展范圍”。2017年國務院印發實施的《“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進行了一定的調整,調整為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勞動就業創業、基本社會保險、基本醫療衛生、基本社會服務、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基本公共服務8個領域的80個項目。2021年國務院印發實施的《“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將基本公共服務確定為“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文體服務保障”。
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是隨著社會變化而動態調整的,體現了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嬗變。共同富裕的“文化”屬性與“精神”含量,標示了中國式現代化模式超越了“增長至上”“資本至上”的西方現代化模式,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新形態?;竟卜站然ㄟ^不斷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為共同富裕提供了現實可能性與歷史必然性。從現實可能性來看,通過基本公共服務高質量供給,提供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內容,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的期盼,持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共同富裕就會取得實質性進展;從歷史必然性來看,隨著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深入推進,持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共同富裕必定能夠實現。
判斷標準和實踐效果表征
共同富裕的成效如何,要從發展的平衡性、充分性看,要從收入分配差距變化看,也要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關鍵判斷標準和實踐效果表征。
從數量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滿足基本物質生活的需求。共同富裕時間有先后、程度有高低、地區有差異,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樣如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取得了卓越的發展成就,為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人民基本物質生活需求得到了較好滿足,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特殊群體面臨基本物質生活資料相對短缺的困境。因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首先要滿足包括這些特殊群體在內的所有群體的基本物質生活需求。要在共享理念的指導下,確保所有群體都能享受到一定標準的公共服務,盡量縮小公共服務的水平差異、區域差異;要著力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辦好就業、教育、社保、醫療、養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實事,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
從質量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適應人民群眾對于高品質生活的需求。在新時代,人民群眾在實現基本物質生活需求之后,會追求更高品質生活,包括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均衡優質的教育、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等。共同富裕的成效如何,需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實現水平和程度來體現。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求基本公共服務內容不斷豐富完善。因此,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優質供給,也是檢驗共同富裕成色的重要內容。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又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公共服務不僅具有收入分配功能,也具有經濟增長功能,既是“分好蛋糕”的機制,也具有“做大蛋糕”的內涵。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