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解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指出的“要鼓勵引導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重要話題。這是繼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后,黨中央對消費和投資領域工作的進一步部署安排,也是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深刻分析作出的重要研判和戰略舉措,對于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全面把握消費和投資的辯證關系
投資和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投資是消費的前提,沒有投資生產,消費就沒有對象;消費是投資實現的條件,產品只有經市場銷售被消費,才能實現盈利與再投資。同時,消費和投資之間還存在相互轉化的內在機制。一方面,消費需求牽引著投資方向。投資的目的是盈利,而盈利往往通過消費來實現。因此,現實中的消費熱點往往是投資的重點領域。如最近較火的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新消費模式已經成為投資的熱點和產業調整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新的投資可以創造新的需求。通過投資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進而開拓新的市場,催生新的消費。如近期在市場上受到青睞的新型智能家居等行業,其產品正受到年輕消費者的追捧。
需要指出的是,消費和投資互為條件、相互促進的關系并不是說二者完全不存在矛盾。由于市場行為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投資和消費之間總是存在總量和結構維度的矛盾。二者之間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也就是說,市場中總會出現部分產品供大于求、無法出售,或者供小于求、供不應求的情況。此時,消費和投資之間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機制就面臨中斷,再生產也難以為繼。這時,就要通過各種手段及時引導投資調整方向和領域,使投資和消費達到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激發有潛能的消費
投資有效益,離不開消費的支持。相較于投資,消費是最終需求,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的主要方式,體現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當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是全球最大也是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我國已經歷史性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對多樣化高品質的產品、技術、服務產生更多需求。要通過改善消費環境、擴展消費渠道、提升消費意愿來發掘國內消費潛力,激發消費潛能,實現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當前,我國正處于綠色發展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推動消費品以舊換新是以消費促投資、提高發展質量和投資效益的重要舉措。要通過宣傳、市場等手段引導、鼓勵居民推進家電、汽車等耐用消費品換新來激發有潛能的消費。一方面,在5G、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推動下,高質量、低能耗、智能化耐用消費品進入居民生活,將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消費品以舊換新有助于提高高端、綠色、智能制造等相關行業的投資效益和回報率,對促進科技企業創新和重點行業智能升級,引領、加速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淘汰低效和落后產能,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政府引導、市場為主的“換新+回收”新模式,也將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利用、綠色集約發展的循環經濟新路子。
擴大有效益的投資
在一定意義上,投資的效益、效率和質量直接決定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有效益的投資,直觀看,就是產品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市場收益。但總體上,我國投資結構尚不合理,存在一定調整空間。一方面,部分行業存在低效投資、粗放發展與產能過剩,如水泥、鋼鐵、動力電池等;另一方面,部分高質量產品和高端服務供給不足,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導致需求外溢。簡單說,供給和需求間存在結構性錯位,投資促進消費的機制不完備,經濟循環存在卡點和堵點。
因此,要做好結構調整“加減法”,糾正供需結構性錯位,及時調整投資領域和方向。具體說,要堅定不移化解化工、電解等傳統行業過剩產能;完善政府債務管理體制、妥善處理債務和金融風險,降低經濟杠桿;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推動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補齊基礎設施、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短板,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動有效益的投資,尤其要高度重視發展新質生產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要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在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加大投資力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不斷擴大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