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業是我國經濟發展與消費活力的“風向標”和“晴雨表”。國家郵政局日前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1200億件大關,在近3年連續突破千億件的基礎上再上新臺階,折射我國消費市場持續向好的態勢,為穩中求進的中國經濟寫下最新注腳。
近年來,我國快遞業持續穩健增長,業務量實現從“年均百億”到“月均百億”的大跨越。相關數據顯示,自今年3月起,單月快遞量超百億件,月均業務收入超900億元,創歷史新高。從需求側來看,快遞業的亮眼“成績單”,與政策密集發力促消費密不可分。今年以來,圍繞擴大內需,從中央到各級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特別是抓住“五一”、中秋、國慶等關鍵節點,落地一系列刺激消費舉措,政策效應明顯,居民消費潛力加速釋放,消費市場加快復蘇,有效帶動快遞業務量不斷擴大。
從供給端來看,全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流通體系不斷完善,助推快遞業駛入發展“快車道”。《中央財辦等部門關于推動農村流通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縣域商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等文件相繼出臺,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各地政府大力推進縣鄉村三級農村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郵政和快遞企業合作,打通“快遞進村”的“最后一公里”,使得城鄉之間商品和資源要素加快流動,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上行的渠道更暢通。
“小包裹”銜接生產與消費、連接千城百業、聯系千家萬戶、連通線上線下,快遞業目前已成為現代物流領域覆蓋面最廣、綜合運輸方式應用最好、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最高、生產效率提升最快的代表性行業,在暢通經濟循環、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進入“千億件”時代的我國快遞業,正從“快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
邁向高質量發展,以先進科技為依托,不斷提升快遞業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是關鍵。在前端攬件、倉儲、轉運、末端配送等各個環節,深化無人機、綠色包裝、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提升倉網效能、優化配送路徑、增強供應鏈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物流服務質量效率,增強物流創新發展能力和行業競爭力,推動流通方式轉型。如此,將更好暢通從生產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助力打通經濟發展“大動脈”,為人民群眾帶去更多獲得感。
《“十四五”快遞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網絡聯通內外、服務深入城鄉、設施智能集約、運行安全環保、產業深度融合、治理協同高效的現代快遞服務體系的目標,這為快遞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國具有無可比擬的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快遞業當充分把握機遇和優勢,乘勢而上,不斷提升行業核心競爭力,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更大作為。
(作者:敖陽利,系媒體評論員)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