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形勢下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其中,科技創新是緩解資源環境約束,突破農業發展瓶頸,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加快科技創新,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提升糧食安全水平的內在要求、發展之需,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各類可利用鹽堿地資源約5億多畝,主要分布在西北內陸、東北、黃河中游、濱海和華北五大區域。長期以來,這些廣袤的土地,由于土壤板結、堿化度高、有機質匱乏,作物難以生長,只能撂荒。喚醒這一“沉睡”的后備耕地資源,將顯著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近年來,各地將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作為耕地保護改良、增加可耕地面積的關鍵一環,瞄準耐鹽堿作物發掘利用、鹽堿地改造提升和生態化利用,全方位挖掘鹽堿地農業生產潛力,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也總結出了許多經驗。
以近來備受關注的“陸養海鮮”為例。科研團隊通過選育耐低鹽苗種、科學調節鹽堿水pH值,逐步攻克了海鮮在鹽堿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養殖”“能不能出效益”“能不能標準化生產”等一系列難題,探尋出了對蝦、青蟹等多種海鮮的鹽堿水養殖模式。經過幾年的拓展,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內陸地區均建成海鮮養殖基地。如今,“陸養海鮮”獲得市場熱捧,甚至已出口至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農業產業發展的新勢力。“陸養海鮮”的上市,不僅為海鮮市場增添了巨大活力,同時也為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陸養海鮮”為代表的鹽堿地農業新模式,是挖掘農業潛在資源的一個典型案例,也給農業高質量發展帶來很多思考和啟發:要以“大食物觀”為指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瞄準市場需求變化,依靠科技創新,挖掘潛在農業產能,培育農業新業態,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
要堅持科學思維,以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準繩。理性認識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堅持底線思維和科學論證,嚴守生態紅線,科學規劃生態空間、生產空間和生活空間的布局和占比。堅持綠色科技創新,將“環境友好”列為農業科技進步的核心目標,以綠色可持續發展替代經濟效益優先、生產效率優先的傳統思維,以培育綠色農業新業態作為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抓手,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
要明確需求導向,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基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改變狹義的農業產業化思維,培育“大食物觀”視域下的農業新業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多樣化農產品消費需求,平衡好數量保障、質量提升、結構優化之間的關系。對內,優化農產品生產布局和供給結構,提升農產品供給的可達性、適配性,持續降低流通損耗和交易費用,通過“優質優價”同步增加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共創“雙贏”。對外,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將依托特色資源培育特色產品、特色產業的差異化優勢,不斷轉化為國際市場競爭優勢。
要注重科技引領,以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農業發展,以學科交叉和跨領域協同創新破解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將農業產業發展置于產業變革的歷史背景中,將農業科技發展置于科技革命的宏觀環境中考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引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引導生物科技、材料科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現代農業發展相結合,為現代農業發展持續賦能,創新食物生產方式,拓展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業新業態培育的廣度和深度。
要挖掘潛在產能,以持續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為基礎。“大食物觀”視域下的糧食安全保障更加貼近市場消費需求變化,從單一地守好“米袋子”拓展至持續豐富“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需要更為充裕的農業產能與之匹配。借力農業新業態的培育,以市場機制撬動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夯實農業產能挖潛的基礎。聚焦閑置資源、低效資源、潛在資源的拓展開發,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擴充農業資源存量,有效轉化農業產能,多渠道、多維度、多層次持續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作者:張應良,系西南大學農村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商貿學院院長、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