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會議在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專門指出,要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是維護人民群眾利益的必然要求,是保障政府履職和各項政策實施的前提條件,是維護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的“壓艙石”。最新統計顯示,目前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已下達超九成,具備條件的均已下達完畢,為地方做好基層“三保”工作提供有力財力支撐。同時,目前地方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依然不容忽視。
“風起于青萍之末”,許多風險萌芽在基層、發生在基層,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和地點也在基層。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兜的是社會穩定的信心。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做好基層“三保”工作,就是為基層有效履行職責提供有力的財政支撐,就是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就是筑牢應對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重大考驗的“擋風墻”“防護堤”。充分發揮基層“三保”工作的“強基礎、固根本”功能,磨亮“繡花針”,穿起“千條線”,織牢“穩定網”。妥善使用中央支持政策,用好中央轉移支付資金,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著力提高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為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夯牢堅實穩固的基礎。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面臨國內需求不足等新的困難挑戰,經濟恢復正處于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面對困難挑戰,信心比黃金更重要。多一份信心,就多一份闖關奪隘的勇氣,多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多一條化危為機的出路。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兜的是經濟恢復的信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所說,“爬坡過坎,關鍵是提振信心”。做好基層“三保”工作,就是給經濟發展吃下一枚“定心丸”。我們要看到,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強、潛力大,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應當充分發揮基層“三保”在維護市場環境、改善社會預期方面的關鍵作用,圍繞經營主體精準施策,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基層“三保”兜底保障是社會再分配的重要內容,是低收入困難群眾走向共同富裕的底線任務和基本要求。發揮基層“三保”工作的社會救濟作用,進一步向中西部和困難地區、重點幫扶保障人群傾斜,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防止因病返貧致貧,確保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也不掉隊。同時也應看到,共同富裕并非一蹴而就,做好基層“三保”工作也須久久為功。要克制盲目冒進、大干快上的“政績沖動”,拿出水磨的功夫來,真正沉住心、潛下去,切實兜住底、兜準底、兜好底。
從“保工資、保運轉、保基本民生”,到“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基本民生保障躍居“三保”之首,地位不斷加強,政策舉措也更為精準有效。民生連著民心,基層關乎根基。在“變”與“不變”中,“變”的是黨和政府的民生厚度、政策溫度、工作精準度;“不變”的則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人民立場和始終如一的為民情懷。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兜的是為民服務的真心。我們要牢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始終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情用心用力做好基層“三保”工作,真正做到“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尤其是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千方百計保障好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做好環境消殺和衛生防疫工作,強化市場保供穩價,盡快恢復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兜牢兜實基層“三保”底線是一項復雜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多方合力、整體推進。嚴格落實“縣級為主、市級幫扶、省級兜底、中央支持”原則,加大財力下沉力度,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優化基層“三保”支出結構,讓有限的財力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民生效益,用“緊日子”換取老百姓的“好日子”。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