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理論--視野

促進縣域經濟發展 加快實現城鄉融合

來源:光明日報2023-08-16作者: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實施一系列重大舉措,增強縣域發展活力,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作出重要貢獻。縣域連接城鄉,是統籌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戰略支點,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切入點和關鍵環節。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可以直接改善區域福利水平,并加快推進產業向農村延伸,提高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要求。新時代新征程,必須通過優化配置城鄉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實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城鄉融合,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共同富裕。

因地制宜探索縣域差異化發展模式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特色化、差異化是縣域發展的必然。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年我國縣級區劃數2843個,縣級市數394個、縣數1301個、自治縣數117個。縣域數量龐大,各縣之間存在較大異質性,不同縣域適宜的發展方向、發展策略存在極大差異,應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找準本地縣域發展的突破口,制定科學決策,避免低水平重復性建設,減少產業結構趨同帶來的惡性競爭。

科學把握不同縣域的稟賦特色,分類制定縣域發展策略。所有縣域都有其獨特優勢,都有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可能,重點是充分挖掘、開發、放大特色和有利因素,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合理確定不同類型縣城的發展路徑,不斷壯大特色產業,增強發展活力。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為大城市周邊縣城、專業功能縣城、農產品主產區縣城、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人口流失縣城五類縣城的發展提供方向性引導。各地區必須全面貫徹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進一步深入研究確定本地區縣域的發展定位,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縣域,應著重于提升區域經濟影響力,或積極融入鄰近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體系,形成溝通中心城市與鄉村的“衛星縣城”,通過強化特色經濟延長產業鏈,擴大產業集群,提升規模效應,成為在某些領域、產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特色縣城”。經濟發展相對不夠充分的縣域,積極發揮自身資源優勢,利用數字化經濟時代機遇,加強電商產業園、“互聯網+”現代農業等的發展,探索電子商務與農業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彎道超車的可能性。存在較高返貧風險的縣域,應建立健全防返貧監測和長效機制,采用數字化、信息化等現代手段開展易返貧人口常態化監測和響應機制,鞏固“兩不愁三保障”幫扶成果,并在產業園區建設、以工代賑等工作中,堅持引進外來企業和培育本土企業并重,實現本地產業提質增效。

通過提高縣域綜合承載力推進城鄉融合

縣域綜合承載力的核心因素是產業,是否擁有高質量的本土特色產業,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潛力。大力推動縣域產業發展,是提高縣域綜合承載能力的根本,也是以縣域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

推進農業現代化,夯實縣域經濟發展根基。農業是多數縣域的基礎產業,不斷推進縣域農業現代化發展,既是鞏固縣域經濟基礎的需要,也有助于促進縣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必須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深化縣域農業結構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擴大規模效應,打造本地農業品牌。提高縣域農業產業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條,驅動經濟結構轉型。培育和引進一批地方特色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

大力發展富民產業,促進增收致富。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是培育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內容。促進縣域居民增收,應大力發展富民產業,吸納更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城鄉居民。可以結合不同地區的特色資源,鼓勵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宿經濟等鄉村經濟新業態。以各地傳統農產品加工業為基礎,打造綠色生態農產品、鄉村手工業產品、傳統文化產品,拓寬縣域農村居民增收渠道。

構建特色產業,增強品牌優勢。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縣域,可以挑選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做優,打造具有高度地域特色和辨識度的縣域品牌產業。加強縣域工業產業園區建設,形成產業集群,利用各種特色資源吸引資本、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推動本地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園區化發展。注重品牌宣傳,增強品牌影響力。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和冷鏈物流設施建設,緊密銜接供需兩端,構建覆蓋生產、加工、運輸、儲存、銷售等環節的全程冷鏈物流體系。

發揮好縣城的統籌和引領作用

以縣域經濟發展推進城鄉融合,必須注重發揮縣城的重要作用。縣域具有相對完備的綜合經濟體系,其經濟結構既包括城鎮、又包含鄉村,涉及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縣城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統籌性、引領性作用。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縣域高質量發展,應發揮好縣城的統籌和引領作用。

推進縣城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進一步優化政策設計,構建縣城農村基礎設施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護機制,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提升鄉村醫療服務能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建設,為加快實現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保障。加快公共服務資源數字化發展,通過搭建線上教育平臺、網上預約及診療平臺等,實現城鄉教育醫療等資源的共享。

提升縣城統籌基層治理的效能。縣城是縣域治理的核心,發揮著構建區域聯動、上下協同、全面覆蓋、精細管理的基層治理格局的重要作用。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不斷優化縣城治理體系,加強基層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建設,優化行政流程,形成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局面。深入推進數字縣城建設,提升政務數字化水平,依托“智慧黨建”等數字化平臺,構建覆蓋縣域各鄉村的立體化協同治理體系。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提升基層治理隊伍工作能力。

暢通縣域城鄉之間的要素循環。城鄉資源要素雙向自由流動,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必要前提。一方面,引導鄉村勞動力等要素參與縣城工業和服務業的生產分工體系,聚焦農村人口生活改善推進縣城產業發展和升級,開展適合農村人口的職業教育,實施穩崗支持和擴崗激勵措施,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另一方面,鼓勵縣城的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農村回流,提高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增強鄉村吸引力。發揮財政投入和金融政策的積極作用,完善創業服務和扶持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振興鄉村經濟。

(作者:斯麗娟,系蘭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振華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马尔康县| 南涧| 临沧市| 肇庆市| 阳泉市| 汾阳市| 闸北区| 榆林市| 苏州市| 平陆县| 光泽县| 法库县| 巫溪县| 调兵山市| 宜君县| 兴安盟| 辽宁省| 大渡口区| 丁青县| 甘谷县| 邢台县| 弋阳县| 盘山县| 运城市| 盐津县| 静乐县| 潞西市| 河东区| 揭东县| 海城市| 唐河县| 铜川市| 牡丹江市| 武威市| 西盟| 尚义县| 石楼县| 库尔勒市| 门源| 托克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