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就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強調,“要堅持以實體經濟為重,防止脫實向虛;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不能貪大求洋;堅持三次產業融合發展,避免割裂對立;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堅持開放合作,不能閉門造車”。恪守“五個堅持”,防止“五種傾向”,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防止脫實向虛。一段時間以來,隨著土地、勞動力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經濟領域出現重虛輕實、脫實向虛苗頭。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實體經濟水平越高,經濟實力越強,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硬道理。要重視發展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增強經濟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
防止貪大求洋。越是千方百計抓經濟、謀發展的時候,越要謹防罔顧產業基礎和特點,貪大求洋趕數量、熱衷上馬“形象工程”。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要堅持高質量發展,順應產業發展大勢,遵循經濟規律,綜合比較地區優勢、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產業基礎、防災避險能力等因素,找準自身功能定位,找準建設重點,穩中求進、循序漸進,力戒低層次重復建設和過度同質競爭,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防止割裂對立。產業深度融合是全球經濟增長和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一些地方尚未擺脫粗放發展路徑,延續低效率低水平擴張,產業間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形成簡單的割裂對立,導致資源的錯配與浪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協同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切實推動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充分釋放疊加倍增效應,構建互利共贏、深度融合、富有韌性的產業發展布局。
防止簡單退出。受技術進步、社會需求、國際分工等因素影響,任何一個產業的發展,都可能面臨升級或者淘汰的抉擇。如果將傳統產業籠統視為“低端產業”簡單淘汰退出,不僅不利于穩增長、穩就業,還可能動搖我國國際競爭優勢,難以為新興產業與先進技術提供市場、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要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動傳統產業補鏈強鏈優鏈,全面優化傳統產業結構,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投入產出關系;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推動經濟行穩致遠。
防止閉門造車。各國經濟,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閉門造車只會導致技術、資金、人才等國際高端要素資源的開放引進受阻,以開放促改革的勢頭削弱,國內國際雙循環難以互促互進。要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引進來”“走出去”并重,主動迎接國際競爭和合作。鼓勵企業在新興領域布局全球產業生態體系,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積極融入全球產業分工合作。鼓勵開展重大項目國際合作,推動中國技術、標準和服務“走出去”。
防止“五種傾向”,是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突破的重要問題,我們要練好內功、站穩腳跟,打造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牢牢把握戰略主動和鞏固物質技術基礎提供堅實保障。(蒲實)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