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近年來,我省奮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實現新突破,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迸發新活力,踐行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取得新進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江淮大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動力澎湃。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領先一步,產業領跑一路。
3月初,在蕪湖清能德創電子技術有限公司的實驗室里,新一代伺服驅動器正在接受測試。“這款產品專為人形機器人設計,可滿足髖、膝、肩等關節的高動態需求。”該公司副總經理葉其守表示,公司通過EtherCAT總線技術、單芯片多軸控制等技術突破,成功實現機器人用伺服驅動的進口替代。
智能機器人,是當前產業界、資本界的新“風口”,也是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典型代表。
一臺臺工業機器人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效率提升,一家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在創新中茁壯成長……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安徽產業創新闊步前行,制造業插上了“智能化的羽翼”和“數字化的翅膀”。
據介紹,安徽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80%以上的省科技攻堅項目由企業牽頭,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比重達81.3%。加快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突破千萬臺,工業云平臺應用率升至全國第3位,中國建造(安徽)互聯網平臺上線試運行,新增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8943戶。
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43.6%、提高0.7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16.1%、提高2.1個百分點。
向“新”向“智”的制造業,動能更加強勁。以汽車產業為例,安徽2024年汽車產量繼續保持40%以上增長、達357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94.5%、達168.4萬輛,產量均居全國第2位。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正在成為安徽新興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近年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積極擴大對外開放,注重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勇于開展首創性、差異性改革,一批改革探索走在全國前列,一批試點示范在全國推廣,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取得新進展,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創立2年,即入圍安徽首批新材料企業名單,合肥邁微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的迅猛發展,得益于安徽“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的創新生態。
合肥邁微位于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合肥工業大學原副校長吳玉程教授領銜創辦。合工大智能院為團隊提供了初期需要的研發空間、資金和資源支持,助力合肥邁微完成知識成果的落地轉化,并獲得資本市場青睞。
為了推動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合工大智能院通過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和平臺建設專項等方式,引導高校擁有核心技術成果、穩定研發隊伍的科研團隊,與有接納新技術能力的企業有效結合,共同創辦高科技企業。
據了解,我省將推動“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作為“四鏈”深度融合的安徽實踐,以“產研”融合互動為主軸,加快構建政府推動、產業主導、人才支撐、科技引領、金融賦能、服務提升、應用牽引的緊密型融合機制,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2024年,“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等改革創新舉措獲國務院綜合督查通報推廣。
以擴大開放促進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進擴大開放,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這是改革與開放的內在統一關系。
2024年,我省進出口總額和出口額均升至全國第9位,“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23.6%。整車出口量躍居全國首位,全國每出口4輛汽車就有1輛安徽造,高水平開放迸發新活力。
積極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動能、最大紅利。我省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為牽引,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深入開展創新探索和攻堅突破,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一批務實成果。
去年,長三角高鐵“超級大環線”開通運營,人們的出行更便捷、更快速,這對于整個長三角來說都是好消息。
我省積極參與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強各類交通網絡基礎設施標準跨區域銜接,沿江高鐵全面開工建設,現在合肥到上海的高鐵每天有94對、到南京有121對、到杭州有82對。
在結對合作幫扶方面,滬蘇浙城市與皖北城市結對合作幫扶持續深化,7個方面重點任務全面推進,滬皖以六(安)松(江)現代產業園為試點,率先探索跨省利益共享機制。
省際毗鄰地區合作提質升級,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批復設立,共同探索“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一體化體制機制創新。合肥都市圈規劃獲批,寧合雙城達成產業對接合作協議。
更多群眾享受到一體化紅利。我省分類推進各領域公共服務便利共享,78項居民服務事項“一卡通辦”,176項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與滬蘇浙合作共建6家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滬皖共建長三角(廣德)康養基地,積極探索異地養老新模式。省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等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教育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交流等領域深入合作。
保障改善民生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聚焦群眾急難愁盼,2024年,我省投入567億元辦好民生實事,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據介紹,我省加強重點群體就業服務,開發政策性崗位21.1萬個,“三公里”就業圈實現社區全覆蓋;啟動實施皖北地區基礎教育優質資源擴容工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全省新增博士點23個、碩士點90個。9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全部開診,新布局省級區域(專科)醫療中心7個,25所縣級公立醫院新晉三級醫院;亳州、黃山入選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立家庭育兒補貼制度,新增托位4萬個;實施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4.5萬戶。推行房票等貨幣化安置,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12.4萬套(間)。
在教育、醫療等方面,我省超過20%的幼兒園開設2歲至3歲托班,新增托位7.58萬個;124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享受營養餐;資助學前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43.2萬人次;新生兒遺傳代謝病、聽力障礙篩查率分別達到99.5%、98.8%。
為人民謀利、為民生解憂,安徽人民正真真切切感受發展帶來的紅利。
(記者 王弘毅)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