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池州市平天湖風景區,綠水映青山、煙波浩渺。(資料圖片) 本報通訊員 錢鳴 攝
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
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指出,要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循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安徽堅持扛牢糧食保供責任,發展鄉村富民產業,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在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上勇探新路。
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
倉廩實,天下安。
作為糧食生產大省,安徽持續推進江淮糧倉建設,實施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優鏈、優農工程,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454.6萬畝,生物育種實驗室啟動建設。
去年,我省糧食總產量836.9億斤,再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5位,連續8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糧食產量為何再創新高?近年來,我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引導農民多種糧、種好糧,以占全國4.3%的耕地,生產了全國6%的糧食,每年凈調出糧食200億斤左右,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
為調整優化糧食結構,我省在全國率先繪制優質專用糧食地圖,探索出一條“單種、單收、單儲和專用”的優質專用糧食發展道路,全省優質專用小麥、水稻面積穩定在80%以上。
高水平建設江淮糧倉應著力穩面積、提單產、增效益,用好用足糧食生產各項政策,突出糧食作物良種攻關、科技成果轉化技術支撐等。
“以前種地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勞力投入大。現在種地重視科學技術,強調發展現代農業,咱們農業也有‘高科技’!”全國人大代表、太和縣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黨支部書記、太和縣種糧大戶協會會長徐淙祥認為,要利用機械化耕作、科技化管理的方式提高糧食產量,用大型農業機械耕作,用無人機配肥配藥,用先進的農資促進農業生產的高效,優化種植方法,實現農田旱能灌、澇能排,做到旱澇保收。更重要的是,還要選擇高產、優質的糧食品種,確保種糧效益,促進農民增收。
為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去年,我省成為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3個整省試點的省份之一,在全國率先出臺二輪土地到期延包整省試點方案,探索出延包“八步工作法”和解決無地少地農戶“地、利、崗、保”相結合的辦法。截至2024年底,當年到期的27個縣(市、區)的437.1萬農戶,已完成延包合同簽訂428.4萬戶、占到期農戶總數的98.01%。
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將高質量推進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整省試點,完成年內到期662萬農戶延包任務。深化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同時,探索閑置農房盤活利用有效實現形式。
加快發展鄉村富民產業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為鄉村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是代表委員關注的重點。
全國政協委員、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會主委馬傳喜與“三農”打交道40多年,深知農產品加工業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意義。“比如中藥材,一經深加工,附加值翻倍。”馬傳喜認為,要通過加工與市場開拓來帶動農業產業發展,尤其在發展特色農產品上,要樹立大食物觀,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同時,建立健全特色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體系,加強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建設,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進行管理和調度,推動優勢特色農產品提質增效。
鄉村產業興旺,既要發展第一產業,又不能僅限于第一產業,而應在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促進農業利益鏈完善。
近年來,潛山市黃鋪鎮黃鋪村三產融合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發展了優質水稻、油茶、桑葚等特色、綠色產業,搶抓省級農民工創業園建設契機,吸引20多家經營主體進駐,眼下黃鋪村又在謀劃全域旅游。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發出重農、強農的工作信號,給我們‘三農’工作者樹立了信心、增添了干勁。”全國人大代表、黃鋪村黨委書記王紹南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三產融合、農文旅融合的發展策略,做好農產品精深加工,發展全域旅游,讓村集體持續增收、村民共同富裕的路子越走越寬。
去年,我省突出三產融合,鄉村產業實現新跨越。新建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100個,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產值增長12.6%,皖北品質糧食、優質蛋白、綠色果蔬、徽派預制菜、功能食品五大產業集群全產業鏈產值增長17.3%。
“今年我們將大力推動鄉村富民產業升級,推進十大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全產業鏈建設,并推進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為主體的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還將不斷培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分享產業發展收益。
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縣城位于“城尾鄉頭”,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有利于暢通城鄉間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良性循環互動,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增添更多動力。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更新改造1.5萬公里老化燃氣、污水等城市地下管網,409處城市(縣城)黑臭水體已全部完成治理,建成城市綠道8164公里,建設‘口袋公園’1400余個。”省住建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新改建農村公路2600公里,建設農村幸福院750個。
隨著新型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農民進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勢所趨。2024年,39.8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新市民。
這些農業轉移人口如何在城鎮穩定就業呢?今年,安徽將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助力農業轉移人口穩定就業。
據了解,2024年,我省城鎮新增就業75.95萬人,創歷年新高,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5.2%。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4.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4%。新增405萬皖北群眾喝上引調水。
“去年,我省堅持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穩步推進城鎮化發展各項任務,全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升至62.6%。”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陳軍告訴記者,今年,我省將以“產城人”深度融合為基本邏輯,以實施“四大行動”(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行動、現代化合肥都市圈培育行動、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行動)為主要抓手,持續提高城鎮化質量和水平。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能“一邊是繁榮的城市、一邊是衰落的農村”,促進城鄉共同繁榮,要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在鄉村建設上,我省扎實推進“千村引領、萬村升級”工程,加快推進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建設,通過“由點及線、連線擴面”,做到點上有風韻、線上有風光、面上有風景,打造處處有景、步步如畫的現代鄉村山居圖。5G網絡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規模化供水工程覆蓋94%的農村人口。全省已建在建精品示范村411個、省級中心村9083個,彰顯徽風皖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遍布江淮大地。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重在抓源頭。”全國人大代表李楊建議,應樹立預防在前理念,全面加強源頭治理和關口把控,注重矛盾糾紛的源頭治理,立足預防、立足調解、立足法治、立足基層,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近年來,我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加大“六尺巷工作法”推廣力度,扎實推進信訪工作法治化,建立健全群眾訴求即收即辦機制,完善線上線下并行的“一站式”解紛體系,讓基層治理有力度、有溫度、有深度。2024年,我省信訪事項一次性化解率95.7%。
我省正處在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加速邁進的關鍵期。我們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干勁抓改革、促發展,勇立改革潮頭,開創新業績、開辟新未來。
(記者 張彩莉 許昊杰 范孝東 李明杰 劉良慧)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