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本二区,美女免费视频一区,亚洲一一在线,亚洲一区三区

當前位置:首頁--江淮暖新聞

張耘:非遺傳承人23年傾心六尺巷 講好新時代謙和禮讓故事

來源:中安在線2024-12-05作者:周彬 吳寒 劉云霞

張耘是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社居委主任,非遺項目六尺巷傳說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出生并成長在六尺巷旁,從小深受六尺巷精神的熏陶和影響。工作后,他將六尺巷故事中蘊含的謙和禮讓精神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創新性地運用了“六尺巷調解法”、組建“六尺巷故事”講解隊、打造“德鄰社”文化活動中心,身體力行做好六尺巷精神的傳承者和推廣者。

樂當“小城故事”代言人

“六尺巷”是張耘祖輩禮讓謙和故事的發生地,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作為張英后裔,張耘堅持以講好六尺巷故事、傳播六尺巷禮讓精神為己任。

怎樣講好新時代六尺巷故事呢?張耘認為面對面和群眾講解是最直接的方式。為此,他組建“六尺巷故事”志愿講解服務隊,并申請成為志愿講解員。多年來,張耘服務過的游客不計其數,他用生動語言描繪歷史,以真摯情感觸動人心,將六尺巷故事及其內涵傳遞給每一位到訪游客,他的聲音如同一座橋梁,連接古今,讓游客們仿佛穿越時空,親身感受到那段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韻味。

在新時代講好六尺巷故事,要易于傳播,更要讓大家易于接受。張耘創新方法,將六尺巷故事改編成戲曲、快板等文藝作品,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六尺巷禮讓精神深入人心。2016年,社區原有的“俏夕陽劇社”正式更名為“六尺巷劇社”,張耘指導劇社成員自編自演了系列精彩曲目,定期在城鄉各地進行展演,推動“謙和禮讓”灑播到龍眠大地。其中張耘創作的快板《小城故事六尺巷》在桐城市“六尺巷——和諧禮讓”文藝展演大賽中榮獲三等獎。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為做好“傳幫帶”,張耘還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開展傳藝活動,向10位學藝人贈送《桐城六尺巷》書籍,在六尺巷實地講故事,勉勵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展示、弘揚謙和禮讓精神。作為六尺巷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張耘先后參與錄制央視《時政現場說》、安徽衛視《點亮歷史的燈火》等宣傳片10余次,還在市委黨校、桐城師專、中小學校及銀行等多個單位,累計開展30余場文化講座,將六尺巷的謙和禮讓故事廣為傳播。

巧當“禮讓精神”推動者

讓歷史文化照進現實,把優良家風拓展到家外,六尺巷故事蘊含的謙和禮讓精神是調解基層群眾內部矛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法寶。張耘堅持用好用活這塊“法寶”,推動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市民孫先生幾年前為發展商貿生意,在六尺巷社區區域內合法購買了一處廢棄廠房。因歷史久遠,一方院墻已倒塌,對面的部分居民將房屋建造在院墻地界內,成為了廠房“鄰居”。2021年上半年,為消除安全隱患,孫先生欲對年久失修的廠房進行改造,恢復院墻。但一墻之隔的姚老認為,房屋與廠房太近,院墻修復會影響采光和通風,還擔心廠房空調噪音太大,影響其休息和生活,提出要讓出兩到三米距離。雙方久未達成一致。

張耘了解情況后,立即上門實地查看,對雙方進行多次調解。他引用“六尺巷的故事”,讓矛盾雙方各退讓一步,張耘對孫先生說:“如果為了這點小事去法院起訴,不但會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企業的經營也會受影響,在沒有損失的情況下,還是以和為貴。”在張耘的耐心勸導下,最終,孫先生同意以原來墻角為界,讓出一個空調的距離砌廠房院墻,并借此機會將鄰居院內進行硬化,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微信圖片_20241204160641.jpg

張耘在“德鄰社”開展居民矛盾糾紛調解。

近年來,張耘先后運用“六尺巷調解法”成功調解了居民樓空調漏水、小區廣場舞噪音擾民、西后街水杉夏天招蚊蟲等大小事件36起,讓矛盾糾紛化解在一線。張耘說:“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不僅在口頭上,更在行動中,注重在現實生活中加以運用,春風化雨,成風化人。”

勇擔“傳統文化”續航人

張耘主動思考,探索搭建更好的實踐平臺,打造了“六尺巷·德鄰社”文化活動中心。中心創設“巷里生活”“巷禮和諧”“巷你奉獻”三個主題空間,讓謙和禮讓的傳統文化走進居民身邊。常態化開展“黃梅戲教學”“快板戲”“非遺剪紙”等文化活動,其中“剪紙教學”最受孩子們歡迎,將桐城的民俗文化、桐城八景、黃梅戲文化、地域特色都納入了剪紙作品中,孩子們通過看、聽、做,不僅了解了剪紙的魅力,更對桐城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崇敬與熱愛。

微信圖片_20241204160650.jpg

張耘組織開展非遺剪紙活動。

近期,張耘和社區的工作者們相繼開展“六尺巷故事”講解培訓,組織“六尺巷劇社”在景區免費演出,招募60多名志愿者維護景區秩序……為六尺巷“旅游熱”做好“后勤保障”。如今,六尺巷每日接待游客近萬人,為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講好六尺巷故事,張耘每日待在景區時間長達6小時,免費給游客當導游、作講解。

張耘說:“作為基層社區工作者、張氏家族的后人,我要把六尺巷故事講述好、傳承好,讓社區更加和諧、居民更加幸福。”


責任編輯:賀鵬云

更多24小時新聞排行
更多專題推薦
更多視頻
Copyright?中共安徽省委《江淮》雜志社版權所有皖網宣備090008號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8001726號-2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紅星路1號省委辦公廳服務樓8樓聯系電話:0551-62609367郵編:230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浠水县| 中方县| 瓮安县| 博野县| 奈曼旗| 库尔勒市| 金阳县| 韶山市| 化德县| 香格里拉县| 台中县| 安化县| 景谷| 苏尼特右旗| 新泰市| 咸宁市| 丰都县| 攀枝花市| 赤峰市| 平罗县| 北流市| 新干县| 康保县| 长寿区| 平果县| 洛宁县| 呼图壁县| 隆子县| 惠来县| 大足县| 图木舒克市| 通化县| 拉孜县| 广昌县| 新建县| 大冶市| 扶沟县| 荣成市| 鄂尔多斯市| 繁昌县|